今天是 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 登陆 | 注册 | 设首页 | 加收藏

“子午谷奇谋”的传说和由来

整数网络  
点击: 次   
- 小    + 大   

   在探讨诸葛亮北伐为何未能成功时,许多人都会惋惜他未能使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那么,子午谷奇谋是怎么一回事呢?在《三国志蜀书魏延传》记载有这么一段资料:(魏)延每随(诸葛)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在这段资料下作了详细引注:

   《魏略》日:夏侯楙为安西将军,镇长安。亮于南郑与群下计议。延日: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 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 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成阳以西可定矣。亮以为此县(悬)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

  1、子午谷奇谋的文献记载

   关于子午谷奇谋的记载,以《魏略》最为详尽。但是,《魏略》这部书,却是在魏晋之际,由魏郎中鱼豢秉承统治中原的司马氏集团旨意而著述史事的(类似 的还有司马彪的《九州春秋》、王沈的《魏书》等)。在他们所保存或加工过的中原传说里,诸葛亮是受到了严重的诬罔和歪曲的。

   诸葛亮在世 时,声烈震于遐迩[1],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诸葛亮去世后,蜀汉地区的人民对他深切怀念,形成了许多故事传说。陈寿在诸葛亮去世40年后的《上诸 葛亮集表》中说:诸葛亮病卒,黎庶追思,以为口实。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2]。表明 这些传说都是歌颂性的。而在司马氏集团统治的中原地区,则是一方面在政治上利用诸葛亮的社会影响来笼络蜀人;另一方面又在思想上、宣传上,尽量贬低和歪曲 诸葛亮,以缩小他的影响。《魏略》正是这样的著作。

   在《魏略》中,诸葛亮被描绘成一个以游说而求进身的策士,他自行往樊城求见刘 备。[3]故事十分荒诞,毫无史实根据,所以裴松之驳斥说:虽闻见异辞,各生彼此,然乖背至是,亦良为可怪。《魏略》记载了许多诸葛亮的异闻,都经不 住史实考证。如说:刘备败于小沛,其子刘禅失散窜入汉中,卖为刘括养子,娶妇生子,后来简舍人使汉中,刘禅往见,遂由张鲁送诣益州,立为太子,初备以诸 葛亮为太子太傅,及禅立,以亮为丞相,委以诸事,谓亮日:政由葛氏,祭则寡人。亮亦以禅未闲于政,遂总内外。[4]这哪里是事实呢!不过是贬诬刘禅 卑贱而以炫耀魏晋之主,描写后主甘作傀儡而诸葛亮则为独揽朝政的专制权臣。

   关于诸葛亮针对魏国的北伐,魏人当然是不愉快的,所幸诸葛亮没 有成功,这就为他们嘲讽诸葛亮提供了可能。《魏略》就讥斥诸葛亮的北伐是反裘负薪,里尽毛殚,刖趾适履,刻肌伤骨,反更称说,自以为能。行兵于井底,游 步于牛蹄[5]。 那么,这种史书所记的子午谷奇谋又怎么可能让人相信呢!

   《三国志魏书夏侯悖传》记载:初,太祖(曹 操)以女妻(夏侯)术楙,即清河公主也。楙历位侍中尚书、安西镇东将军,假节。《魏略》也说:林字子林,悖中子也。文帝(曹丕)少与桶楙亲,及即位, 以为安西将军、持节,承夏侯渊处都督关中。与曹操之子曹丕一并长大,又为曹操女婿的夏侯楙,到曹操孙子曹叡为帝时,还能说是少吗!何况诸葛亮于建兴 五年(227年)上《出师表》后,即率军北驻汉中,又怎会在南郑召开军事会议,让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谋呢!即使有此会,魏延有此议,必然也是军事机密, 又怎会泄露于外人知之呢!

   虽然《三国志》魏延本传记载有魏延请兵与诸葛亮会于潼关之事,但这是每随亮出,即经常提出的建议,并不明确 表示为子午谷奇谋。倘若没有注引《魏略》的资料,是不会将其理解为子午谷奇谋的。因此,《魏略》的记载是孤证,不足以证明有子午谷奇谋;加之 《魏略》关于蜀汉的记载多不可信,子午谷奇谋的历史真实性也就相当令人怀疑了。

  2、子午谷奇谋"来源

   历代对诸葛亮的评价,公推由蜀入晋的史学家陈寿的评论较为公允。他既高度赞扬诸葛亮的政治才能,同时 又公正地指出其战争指挥能力有所不足。陈寿经过广泛搜集和系统研究诸葛亮著作及有关资料后,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的评论中指出:诸葛亮可谓识治 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陈寿在《上诸葛亮集表》中又说:然(诸葛)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 民之干,优于将略。军政才能长短得失的权衡结果是:政治优于军事;而在军事上也不是无所可取,只不过是用谋打仗不如军务管理与建设。陈寿对诸葛亮的这个 评价,可谓历史之公论。

   以所取得的业绩来看,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确实不如他的政治才能,何况诸葛亮所主持的军事活动又主要是针对魏国的, 而且是长期与被尊为晋宣王的司马懿相对峙。由魏入晋又征服了蜀汉的晋朝包括陈寿在内的史学家,在涉及这段历史时必然有所忌讳,不能贬低司马氏,不能过分宣 扬诸葛亮,甚至有意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进行贬低,便成为这一时期历史书籍的特点。

   秉承司马氏旨意著述史书,对诸葛亮进行严重诬罔和歪曲的 史书,除鱼豢的《魏略》外,突出的还有司马彪的《九州春秋》和王沈的《魏书》。王沈在《魏书》中,写诸葛亮之死:亮粮尽势穷,忧恚欧血,一夕烧营遁走, 入谷,道发病卒。[6]裴松之在引注后就指出,所谓军败欧血而死之说,完全是因亮自亡而自夸大的虚记。当时,诸葛亮在渭滨,司马懿蹑迹,胜 败未定;又诸葛亮亦非入谷而卒,乃是蜀人入谷发其丧。裴松之因此说:以孔明之略,岂为仲达欧血乎?可见,魏人关于诸葛亮的记载是伺等地不可信。

   《魏略》之所以要记载下子午谷奇谋这条虚有的资料,其目的仍然是为了从思想上、宣传上去尽量贬低和歪曲诸葛亮,以缩小他的影响。看,诸葛亮的北伐, 本来就是以小国之弱兵而征大国强兵,取胜的惟一可能就是子午谷奇谋,可是奇谋为短的诸葛亮怎么会有如此胆量呢?他因为怯,所以认为此计悬危 ,不敢采纳,坚持从坦道渐进的方式。他的军事活动当然也就只有以失败告终了。

   可以肯定,类似子午谷奇谋这样贬低诸葛亮军事能力的传 说,在魏国一定还有,不然,被称为良史的陈寿也不会在《三国志》中写下魏延欲与诸葛亮异道会于潼关的记载。只是,陈寿的记载并非特指子午谷奇谋 ,而是魏延多次建议分兵合围;而经裴松之加注《魏略》的资料后,就必然理解为对子午谷奇谋的特指了。

  3、子午谷奇谋真的可行吗?

   即使子午谷奇谋真如《魏略》所记载的那样,倘若诸葛亮采纳了,是不是就可以取得北伐战争的胜利呢?尤其是由于诸葛亮的北伐毕竟最终未能取得成功,后世许多为诸葛亮出师未捷的惋惜者,更容易感叹诸葛亮为何不试此奇谋。

   但是,诸葛亮不会采纳子午谷奇谋这样的计策,并非陈寿所说的奇谋为短,也不是魏延所说的怯,而是认为此计太悬危,这是有原因的。在这之 前,就发生过孟达掉以轻心被司马懿擒斩之事,打乱了诸葛亮在上庸开辟伐魏东线战线,两路出兵征魏的计划。首次北伐,又因违众错用马谡而不用宿将魏延、吴懿 为前锋,导致初出祁山的严重失败。诸葛亮本是刘备在政治上的股肱,没有指挥过大战,况且又有关羽、刘备先后因冒进而失败的前车之鉴,必然使他在军事指 挥上格外谨慎而考虑再三。

   诸葛亮北伐的战争指导思想,主要是图谋稳当地在陇右建立基地,稳扎稳打,逐步推进。正因为此,所以司马懿观诸葛亮营垒后,也称赞他是天下奇才也。[7]从蜀汉的实际国力与军力而言,诸葛亮的北伐步骤,不能不认为是符合客观实际的。

  平心而论,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实在是过低估计了强大的魏国的军事力量。倘若夏侯楙闭关拒战,以逸待劳,后果将不堪设想。后世责难诸葛亮不用子 午谷奇谋者,多以为—个军事家不能非有百分之百的把握才去进攻,只要有百分之六十的希望就可以一试锋芒了。这个道理用到一生谨慎的诸葛亮身上,是不起作 用的。

   蜀汉国小民少,兵员不多,诸葛亮不能不谨慎行事。更何况诸葛亮约己爱民,对士兵也极其爱惜。在第一次北伐退兵后,有人因收姜维,并掠得数千民众 还蜀,来向诸葛亮祝贺时,诸葛亮就皱着眉头说:普天之下,莫非汉民,国家威力未举,使百姓困于豺狼之吻。一夫有死,皆亮之罪,以此相贺,能不为愧。 [8]由此可见,诸葛亮用兵岂能在把握不大的情况下,让将士去作无谓的牺牲品?惜兵慎战,这应是诸葛亮作为政治家兼军事家的难能可贵之处。

   历史本来是不能假设的,但我们也不妨作一假设:诸葛亮采纳了子午谷奇谋,魏延率奇兵从子午谷直奔长安。子午谷道路崎岖,遇雨还泥泞,魏延军不能按预 期赶到(建兴八年,魏使张邰率军由子午谷攻蜀,就因大雨道绝[9],不能前进,张郃军只得退还);勉强走出子午谷,长安的魏国守军已布好防守之备;诸 葛亮的大军也不能按期到达(几次北伐都推动不走就是证明)。此时的魏延及其大军,便只能懊悔轻率出征了;蜀国遭此重创,大约也再不可能组织像样的北伐了。

(声明:文章内容来源网络,非本站立场)

上一篇:细数佛家常用的15种法器

下一篇:佛教中的“浮屠”的历史由来

请遵守法律法规,文明发言,积极发表您的知识与见解。
昵称 * email 主页 验证码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吧。
推荐阅读
QQ:3139014314  |   地址:GUANGDONG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