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科举考试的实物例证,明代进士登科录是研究明代科举制度及明史的重要原始文献。早在1969年,台北学生书局就把台湾中央图书馆及原北平图书馆所藏共六十余种明代各类登科录影印成《明代登科录汇编》一书。2006年,国家“十一五”重点出版项目《天一阁藏明代科举录选刊·登科录》由宁波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这必将给明代科举制度史和明史的研究带来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版式 明代进士登科录的版式相对较为固定。从上海图书馆、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及其续编等所标识的几种进士登科录来看,明代进士登科录有如表一所示的一些版本特征。 由表1可知,明代进士登科录的版式固定之中略有变化,但通常是每半页10行,每行20字,框高在21.9~26.Icm之间,宽在14.1~15.6cm之间。多为粗黑口,单鱼尾,四周双边,一册一函。其实,表1所言每行20字也不甚确切。明代进士登科录包括“玉音”、“恩荣次第”、“进士家状”、“制策”和“进士对策”五部分,其格式虽然严整,但各部分的字体大小及字数多少各不相同。需要说明的是,占进士登科录相当篇幅的“进士对策”部分通常是每行20字。 二、结构 明人张朝瑞《皇明贡举考》载:“进士登科录,首玉音,次恩荣次第,次进士家状,次制策,终进士对策”。明代进士登科录的结构较为固定,通常按顺序分为五部分:(1)“玉音”,即礼部尚书关于本科殿试的奏疏、皇帝圣旨及读卷官、受卷官等各类执事官的官职姓名、表字、籍贯、功名。(2)“恩荣次第”,是殿试、传胪、张榜、上表谢恩、诣孔庙行释菜礼及国子监立石题名等一系列活动日程。(3)“进士家状”,是进士登科录的主体部分。按名次先后排列进士姓名,列出其籍贯、成分、治何经典、字、行、年龄、生辰,曾祖、祖、父名及其官职,母某氏,封赠情况,祖父母、父母健在情况,兄弟名及其官职,娶某氏,某省乡试第几名,会试第几名。(4)“御制策问”,即殿试策题。(5)“进士对策”,即第一甲三人进士殿试对策。但也有特殊情况,如《皇明贡举考》卷一所言:“进士对策,洪武二十一年登科录初刻进士对策(《登科考》)。按:对策刊刻一甲进士三篇,只有永乐二年、四年,嘉靖十四年兼刻二甲进士对策。若正德三年(1508)取二甲三甲各第一名对策刻之,则逆瑾之行私电”。由此,我们知道:明初洪武四年、十八年前两科进士登科录根本就没有录载进士对策,永乐二年、四年两科兼录第二甲进士对策。正德三年,大学士焦芳为其子焦黄中能见录,串通权阉刘瑾,所以当年《进士登科录》除刻一甲三人对策外,又刊第二甲第一名焦黄中、第三甲第一名胡缵宗二人对策。《嘉靖十四年(1535)进士登科录》录载第一甲三名、第二甲前九名共十二份进士对策。 三、体例 明代进士登科录的题名是固定的,通常为:(某皇帝年号)某年进士登科录。如《洪武四年进士登科录》、《永乐十年进士登科录》、《隆庆二年进士登科录》等。它包括以下内容: (一)玉音 明代进士登科录“玉音”部分通常这样记载:(某年号)某年某月某日礼部尚书臣某等于奉天门(万历八年皇极门)奏为科举事,会试天下举人取中若干名,本年三月初一日(成化八年后多为十五日)殿试,合请(拟)读卷及执事等官(官衔)某等若干员。其进士出身等第恭依太祖高皇帝钦定资格:第一甲例取三名,第一名从六品,第二、第三名正七品,赐进士及第;第二甲从七品,赐进士出身;第三甲正八品,赐同进士出身(建文二年较为特殊,“钦定资格一甲从六品二甲正七品三甲正八品”)。奉圣旨“是,钦此”。读卷官(提调官、监试、受卷、弥封、掌卷、寻绰、印卷、供给官)上书官、书名,下双行书出身。 (二)恩荣次第 (三)进士家状 例如:张居正是明代著名改革家,嘉靖二十六年(1547)第二甲第九名进士,《嘉靖二十六年进士登科录》这样记载了他的“家状”:“贯湖广荆州卫,军籍。荆州府学生,治《礼记》。字叔大,行二,年二十三,五月初五日生。曾祖诚,祖镇,父文明,母赵氏。重庆下。兄居仁,弟居敬、居安、居易、居宽、居业、居学、居中。娶顾氏。湖广乡试第三十名,会试第一百六十名”。 (四)制策 一般殿试策问说唐、虞、三代的情况实际上是考应试者的经学,说后世汉、唐、宋的情况实际上是考史学,说到“朕自即位以来”的情况是考察应试者对当今时务的见解。所以明代的殿试策问通常情况下都是先谈经论史,后及当今时务,融经史、时务于一体,浑然天成,故称“经史时务策”。当然,在明代二百余年考试实践中,也有只论经史而不及时务或只谈时务而不论经史的,但这类殿试策问相对较少。用今天的眼光来看,明代经史时务策把知识方面的测试与能力方面的考察结合在一起,是一种较为完善的考试文体。 (五)进士对策 此外,在体例方面,极个别科年的进士登科录也会有些细微差异。如《永乐九年进士登科录》有个别进士把祖母的姓氏也列入,如第二甲第十名周宗保,列其祖母林氏。《永乐十年进士登科录》皆载乡里,如马铎,“贯福建福州府常永县大宏里民籍”。《宣德八年进士登科录》有个别进士也书伯父、叔父。如第三甲进士金辅伯,伯父幼孜,赠荣禄大夫少保,谥文靖。成化以前,只列籍,不列乡贯。成化二年、五年、八年、十一年等科进士登科录,乡贯在前,役籍在后。而弘治以后则役籍在前,乡贯在后。如此等等,不可枚举。 (声明:文章内容来源网络,非本站立场) |
上一篇:明朝的自然灾害及其社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