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国学应该有先后的次序。我一向有个主张,这是个大致的、有弹性的分法:三十岁以前学儒家,到了四十岁就要学道家,五十岁以上要学《易经》。这当然是对一般人,因为有些人是天才,像王弼才活了二十三岁,他给《老子》做的注解我们今天还要念。 三十岁以前要学儒家,因为那是青年,是为社会所用、是成家立业的阶段。这时候学儒家,就会觉得个人生命的发展,跟整个社会的繁荣是紧紧结合在一起的,个人越有成就,社会越能改善。这时学儒家,可以把「善」的概念充分的实现出来。 四十岁以上,进入中年就要学道家。为什么?因为那时生命的经验比较丰富了,对人生的了解也比较完整了,知道人生不一定事事如意,不一定有努力就有成果,怀疑自己还需不需要努力奋斗。所以那时要学道家,化解这些困扰。这是因为道家是一个整体观,所有的一切都在道里面,道是来源也是归宿,也遍在万物之中。这时候得失成败就不要太在意,因为都在道里面。学道家之后,比较容易化解各种喜怒哀乐的情绪,所以适合中年人。但这也不是说不用再努力奋斗了,而是对生活有不同的态度,比较容易去享受生活的各种趣味。 到五十岁以后要学《易经》了。这是因为到五十岁以后,通常都担任到社会的领导阶级,需要做决策。做决策有其风险,有时候不管你再怎么聪明,再怎么认真的想,像是遇到世界金融危机这种情况,都是比不过大的情势转变的。这时候学习《易经》,让人不但能懂得义理,还能运用象数,在面对各种未知的变量时,辅助人做决策。《易经》的义理,也就是做人处事的道理,可以用八个字简单来说,就是「居安思危,乐天知命」。让人了解到有变化,居安思危,就不至于忽略其中的风险与希望。「乐天知命」的「天」代表时势所趋、大的格局,「命」代表个人遭遇,合起来是说,一方面对大的时势要快乐的接受,要知道个人的意志无法左右它,一方面了解个人的命运的由来,今日有此遭遇的前因后果。《易经》还有象数,可以用〈系辞〉里的「无有师保,如临父母」来说。譬如人通常到五十岁后,老师退休了,也没有人保护自己了,学习《易经》的占卦会让人好像在接受父母指导一样。占卦是古人的智慧,它完全符合现代西方宇宙论的发展,采取「机体的宇宙观」;也符合心理学的发展,能够掌握到「共时性原理」,说明任何偶然的事情都是有意义的,同时发生的事有其内在的关联。这两点并不是附会,而是《易经》里面本来就有这样的思想,提出共时性原理的瑞士心理学家荣格(Carl G. Jung)可以作为例证,他也表示自己受到《易经》的启发。 (声明:文章内容来源网络,非本站立场) |
上一篇:李淳风和预言书《推背图》
下一篇:因果是佛教对中国的最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