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狼?做羊?做人! 最近,百度公司创始人李彦宏给员工指了两条明路,其一,想要坐在自由而无用的躺椅上享受人生,最好卷铺盖卷儿走人。其二,愿意披上狼皮大氅,改造自我,最后可以跟随他上IT战场冲锋陷阵。除此之外,似乎没有第三条路了。 这两种选择,出自他最近在公司内部发表的一封公开信。这位有海归背景、被媒体形容为谈吐儒雅的CEO,直截了当地表示,淘汰小资,呼唤狼性。 在他眼中,小资青年“有良好背景,流利英语,稳定收入”,但他们“信奉工作只是人生的一部分,不思进取,追求个人生活的舒适才是全部”;与此相比,狼性青年则具有“敏锐的嗅觉、不屈不挠奋不顾身的进攻精神,群体奋斗”,可以带给公司最大化的利益。 就像出现在新闻中的“狼爸”那样,44岁的李彦宏对麾下的年轻人语重心长地说:“你一定要吃苦,你没吃过苦,将来不可能干成什么事儿。” 因此,如果你是一个刚刚毕业、走入职场的年轻人,在这样的企业文化里,面对的似乎只有两种选择,李彦宏称之为小资与狼,有人则更直白地形容为做羊还是做狼。其背后的逻辑,是职场成功学里一直流行的法则──非此即彼,弱肉强食。 十几年前,一家本土通信设备公司在面对全球化危机时,率先提出这种提倡拼搏、奋不顾身为工作的精神。在媒体的记录中,“狼性文化”表现在这样的细节:那家公司的员工常常加班到深夜,有人索性在工位旁放了一张折叠行军床;“先死后生”、“自我批判”等用语在那里随处可见;由于长期加班导致的精神压力,一些员工猝死或者选择跳楼自杀。 尽管如此,这种可以给企业带来快速收益的文化,还是在企业界里颇受推崇。一家百科类网站为“狼性文化”建立了词条,将狼性描述为“贪”、“残”、“野”、“暴”,并宣称在一个竞争的时代,没有这种特性就会撞得头破血流,败下阵来。 可实际上,这种动物性与创造力之间到底有没有直接的逻辑关系?可以肯定的是,即使每天在有台球桌、游泳池、按摩房和大沙发的地方工作,穿短裤、带宠物上班,累了就小资地弹弹钢琴,同样可以创造出好产品。 如果说,不认同这种企业文化的员工还有选择离开的权利,那么,当“狼性文化”已经从商业文明中向社会各个角落溢出时,人们可不那么容易逃开了。 香港科技大学教授陈建华在一次演讲中提到了他的观察:新世纪以来,以狼作为文化符号的图书、音像制品被广泛追捧。过去印象中被认为狡猾、阴险、残忍的狼,如今得到人们的崇拜,这种文化范式的转变让他感到惊讶。据他分析,这是人们在弱肉强食的竞争环境中,希望用动物身上的攻击性来武装自己。(励志名言) 这个强调和时间、和对手、和自己赛跑的时代,虽然在短时间内积累了巨大的财富,但也存在不可忽视的负面效应。本来应该作为社群的企业组织,如今在强调竞争的环境中几乎变成动物园,有“狼人”、“程序猿”还有“码字猴”。人与人的社交关系变成动物与动物之间的食物链,最终在动物世界的竞争中失去自我。这不应该成为刚进入职场的年轻人所被普及的价值观。 在狼与羊、狼与小资的道路之外,显然还有很多条纵横交错的小径。一个价值多元的社会,应该鼓励年轻人成为更好的自我,而不是被改造成同一种产品。一个健康的企业组织,即使员工被定义为毫无攻击力的羊、只图享受的小资,也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特性。 在“狼性文化”最被推崇时,曾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工商管理学教授在MBA课堂上向学生提问,在市场经济中,我们应该选择做“狼”,还是做“羊”? 大部分学生选择做“狼”,小部分学生选择做“羊”。 这位教授最后颇有警世意味地说:我们既不该选择做“狼”,也不该选择做“羊”,我们应该选择的,首先是做一个“人”。
(声明:文章内容来源网络,非本站立场) |
上一篇:把握好职场的第一次_职场励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