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 登陆 | 注册 | 设首页 | 加收藏

张良本意复立韩国 为何会转变成为维护汉朝一统?

整数网络  
点击: 次   
- 小    + 大   

  张良是秦末汉初杰出谋臣,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他身为文臣谋士,进则为帝王师,可谋国兴、立邦安;退则为逍遥身,可保自身、延富贵,是千百年来文人无限向往、无法企及的高度,纷纷效仿、而望尘莫及的典范。

  1、张良:中国最后一个贵族

  很多人说张良是刘邦的谋士,但王安石说,张良才是刘邦集团的真正头脑,他只不过是躲在幕后,利用刘邦的力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推翻暴秦,为韩报仇。对于其他人,刘邦非打即骂,唯独对张良言必称“子房”。对于口中从来不断污言秽语的刘邦,这相当不易,是敬师之礼。当刘邦做了皇帝后,张良意识到,文人可为“王者师”的时代已经成为美好的过去,“帝王尊师”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秦以降的“帝制”已经使中国的精英,变成了封建王朝的奴才。

  八年秦汉风云,实际上就是张良、项羽两个末代贵族的较量——两人的目的都很简单,就是推翻秦国,报国难家仇。刘邦则不同,有一种浑水摸鱼的感觉。张良堪称秦汉风云的幕后总导演。在他的运筹帷幄之下,另一个末代贵族项羽被迫以乌江自刎而谢幕。

  随着项羽的故去,张良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知名的传统贵族。之所以说传统贵族,是因为自秦以降,中国已经没有贵族群体。虽说还有极少数的人具有贵族精神,可毕竟为数极少,称不上是一个族群了。

  贵族之所以是贵族,并不在于财富有多少,也不在于权力有多大,而在于具有一种高贵的精神,史书上称之为贵族精神,其有三根重要的支柱:一是文化的教养,二是社会的担当,三是自由的灵魂。随着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创“专制帝制”时代,中国的贵族开始退出历史舞台。

  2、初衷:报国仇家恨

  张良的出身与项羽相似,都是六国贵族,都是复仇者。张良的祖父、父亲等先辈在韩国的首都阳翟任过五代韩王之相。至张良时代,韩国已逐渐衰落,但韩王待张家还是甚厚的,弱韩为强秦所灭的时候,“良家僮三百人”,日子过得相当滋润。

  公元前230年,秦灭韩。时张良约20岁,正在淮阳学习礼法,如无意外,入朝为官是迟早的事。但忽然间这个理想就被秦始皇给剪灭了。年轻的张良曾像项羽一样血气方刚,对暴秦恨之入骨。年轻气盛的公子哥儿几乎在一瞬间转变成一个超级愤青:遣尽家僮,弟死不葬,变卖家产,四处寻求天下勇士刺杀秦始皇。

  众所周知,他找到一个不怕死的大力士,在古博浪沙,扔出重达120斤的大铁锤,击中秦始皇的副车——秦始皇幸免于难,但对此事十分恼怒,下令全国缉捕刺客。这是公元前218年。古博浪沙的一锥已证明张良的血气之勇,接下来是该磨砺他深谋远虑本事的时候了。

  刺秦后的张良改姓埋名,在据刘邦家乡沛县不远的下邳隐居下来。这一蛰居就是9年。正是这一段时光,使得末代贵族张良有了学习知识、反思自己的好时机,从而将到死也只有血气之勇的项羽抛之脑后。在这一时期,张良遇到了师父黄石公。老人送给张良一本书,就是姜尚姜子牙写的《太公兵法》。从此,张良日夜研习兵书,俯仰天下大事,终于成为一个深明韬略、文武兼备、足智多谋之士。

  后世有人考证,这应当是张良编的一个故事。但不管真假,张良已化阳刚为阴柔,从血气方刚之年转为谋划大局之龄,为之后成为一代杰出谋士而打下坚实基础。

  3、功业:为什么张良才是谋圣

  在评价“汉初三杰”时,刘邦将张良置于首位:“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填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宋朝著名文臣真德修亦赞叹说:子房为汉谋臣,虽未尝一日居辅相之位,而其功实为三杰之冠,故高帝首称之。很多人可能都有同样的疑虑,有萧何和韩信在前,看上去出力最小的张良为何能居三杰之首?看完下面张良这十二大功业,你就明白了。

  (1)、轻取宛城

  公元前207年九月,刘邦军队抵达南阳郡,南阳郡守退入宛城固守。刘邦灭秦心切,见宛城一时难以攻取,打算绕过宛城继续西进。张良认为不妥,说宛城离秦都已不远,一旦秦都来兵,宛城的秦兵再从后面追杀过来,刘邦军将腹背受敌。不如假装绕过,趁夜返回,将宛城重重围住,以攻心之术,逼降郡守。就这样,刘邦兵不血刃轻取南阳,解除了西进的后顾之忧。

  (2)、智取峣关

  拿下南阳后,刘邦率军抵达秦都咸阳的咽喉要塞峣关。张良说,峣关的守将是个屠夫的儿子,这种市侩小人,可通过“威逼利诱”轻取,重兵佯攻,重利劝诱。刘邦依计而行,峣关守将果然表示愿意献关投降,还说要和刘邦联合进攻咸阳。不料张良又说,峣关乃秦之门户,不同其他,守将愿降,但其手下兵将未必服从,如果士卒不从,后果将不堪设想。再说屠夫之子,见利忘义,降后再叛,隐患多多。所以要趁其松懈,一举攻克之。刘邦大喜,遂突然发起攻击,很快攻下峣关。

  (3)、逼降秦都

  小试牛刀后,张良让刘邦继续采取对付峣关守将的手段,派人去利诱赵高,对他说,你干掉秦二世,咱俩平分关中。这赵高真的就干掉了秦二世,还派人和刘邦交涉,平分秦国。刘邦呵呵一笑,发起佯攻。赵高的美梦成空,被秦国旧族干掉,秦王子婴开城出降。可以说,如果不是张良的计策保证了军事上的顺利,刘邦不会比项羽早进关中亡秦。

  (4)、一救刘邦

  攻入咸阳后,刘邦即耽于享乐,自认为是关中王了,在咸阳宫里醉死梦生,不见任何人。这可急坏了张良,赶紧说服樊哙,直接闯入宫中,对刘邦当头棒喝:“项羽正星夜赶来,你是想做第二个秦二世么?!”刘邦立马清醒过来,下令即刻查封所有府库财物,全军退出咸阳,还军灞上。同时听从张良的计策,宣布废除秦朝苛法,并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赢得三秦民心。可以说,如果没有张良,刘邦连鸿门宴都去不了,就让项羽在咸阳咔嚓了。

  (5)、二救刘邦

  鸿门宴,如果没有张良,刘邦依旧会被项羽KO。张良在这次生死攸关的斗争中,以其大智大勇,既巧妙地帮助刘邦安全脱离虎口,又使项羽内部埋下了君臣相隙的祸根。

  (6)、讨汉中郡

  暴秦已灭,韩王成也得到了韩国旧地,又到了张良和刘邦说再见的时候了。刘邦很大方,赠与张良大量金银财宝,张良一转手都给了项伯,托他帮刘邦又讨来汉中郡。这样,刘邦建都南郑,占据了秦岭以南巴、蜀、汉中三郡之地。张良为刘邦讨得的这汉中一郡成了最后胜利的起点,也成为大汉民族的起点——汉王、汉朝、汉族皆由此而起。

  (7)、麻痹项羽

  张良送刘邦到褒中,此处群山环抱,沿途都是悬崖峭壁,只有栈道凌空高架。张良观察地势,建议刘邦过去后,全部烧毁栈道,表示无东顾之意,以消除项羽猜忌,同时也可防备他人袭击。半年后,韩信就“暗度陈仓”,复得富饶、形胜的三秦之地。张良韩信,一个“明烧”,一个“暗渡”,使得刘邦积累了足以与项羽对峙的资本。

  (8)、三救刘邦

  项羽知道刘邦搞定三秦后,怒不可遏,立马就要杀将过来。张良早已预料到这一点,上书项羽说:“汉王名不符实,欲得关中;如约既止,不敢再东进。”同时,张良还把齐王田荣谋叛之事转告项羽,说“齐国正打算联手赵国灭楚,项王不可不防啊。”项羽本就瞧不起刘邦,再说齐国确实在眼皮底下,刘邦在西边闹点事,离自己还远,便没管刘邦,去灭田荣了。这为刘邦赢得了宝贵的休养生息时间。

  (9)、下邑之谋

  随着天下再次大乱,项羽变得乖戾嚣张,竟然杀死了韩王成,使张良相韩的幻梦彻底破灭,最终通过种种关卡,来到刘邦身边,此后便朝夕相随左右。明代李贽曾评论此事说:项羽此举,“为汉驱一好军师。”

  公元前205年春,刘邦先占彭城后被项羽打败,狼狈逃至下邑,心灰意冷。正是在这个时候,张良给刘邦制定了决定后来楚汉胜败的“下邑之谋”。接下来四年,刘邦基本忠实执行了这一计策:

  1.通过自己正面与项羽对峙,彭越背后打游击骚扰的战术,拖延住项羽;2.离间原本和项羽关系近的英布等南方诸侯王,瓦解项羽的力量;3.韩信一路向北,再向东,降服各路诸侯,集聚足够雄厚的决斗资本。

  (10)、制止分封

  公元前204年冬,项羽围刘邦于荥阳,汉军粮草匮乏,渐渐难撑,张良外出督粮。正是这个时候,刘邦差点采取了一个昏招:效法商周,刻印封王,恢复秦末旧六国,则六国君臣、百姓必拥戴刘邦。

  在这关键时候,张良外出归来,拜见刘邦,说这真是自寻死路:第一,商汤灭夏后分封夏后代,是基于可控为前提的,现在你能控制项羽并于必要时致其死地吗?第二,周武王分封商纣王的后代,前提是在杀了商纣王后,你现在得到项羽的头颅了吗?第三,无论商周,都表彰前朝忠臣,目的是鞭策本朝臣民,为本朝臣民树立榜样,现在是你需要表彰忠贤的时候吗?第四,武王散发的粮食钱财都是敌国的积蓄,你现在连粮草都没有,拿什么去救济贫困?第五,把兵车改为乘车,倒置兵器以示不用,现在鏖战正急,不是自寻死路吗?

  第六,过去马放南山,牛息林荫,是因为天下已太平。现今激战不休,怎能偃武修文?第七,如果你把土地都分封给了六国后人,则将士谋臣各归其主,谁还跟你刘邦夺天下?第八,如果你是六国之后,是向强大的楚国臣服,还是向被围困的你称臣?第九,你不认为封土赐爵是一种很有吸引力的奖励手段,是赏赐给战争中有功之臣,用以鼓励天下将士追随你的好办法吗?如果反其道而行之,还靠什么激励将士从而取得胜利呢?听完张良的话,刘邦立即下令销毁已经刻制完成的六国印玺,从而避免了一次重大战略错误。

  (11)、穷追项羽

  公元前202年,兵困马乏粮草不济的项羽和刘邦终于坐下来划下了楚河汉界,约定罢兵。刘邦这次是想玩真的。但张良说,不能真玩啊,要当做缓兵之计。此时不消灭项羽,待项羽明白过来兵足将广之后,被灭的就是你刘邦了!刘邦觉得很对,遂撕毁协议,起兵再战。

  (12)、虚抚韩彭

  就在刘邦苦战项羽之时,韩信已羽翼丰满,要求封王了。刘邦当然很生气,但张良认识到,韩信的向背已成为楚汉之战的关键所在,说服刘邦封韩信为齐王,封彭越为梁王,并代表刘邦亲往齐地分封韩信,安抚其心,成功地解决了汉内部的权位矛盾,赢得了楚汉天平上关键的一个筹码。稳住韩信后,楚汉战争的形势发生了重大转折,韩信先用“十面埋伏”之计兵围项羽于垓下,继而又用“四面楚歌”之计瓦解了楚军士气,终于打败项羽,迫其自刎。至此,长达四年之久的楚汉战争,以刘邦的彻底胜利而告终结。

  4、谢幕:放得下,才能保得住

  然而,随着末代贵族项羽的故去,末代贵族张良也意识到自己的时代过去了。虽然张良无兵无权,甚至没有任何职位,但从心底讲,做了皇帝的刘邦还是很畏惧张良的,也可以用“又爱又怕”形容。他不知道该怎样“褒奖”张良,所以让张“在齐地自择三万户”。

  但从“齐地”两字可看出刘邦并不诚心,至少另有所虑。此时,齐地还是韩信的地盘,居然让张良去齐地领三万户封地,什么意思?你刘邦不知道张良是韩国人,他孜孜不倦的目标就是“复韩”?这说明,刘邦不仅对韩信,骨子里对张良也有些信不大过。当然,也或许是太信任张良了,希望让他去制约韩信。

  能洞察天下人的张良,岂能不了解日夜相伴的刘邦?项羽已死,我张良的历史使命也就完结了。你刘邦取了天下,我张良报了仇。两人各得其所,皆大欢喜,此时分手,恰到好处。

  张良已生去意,但仍不好驳了刘邦的面子,亦想曲谏刘邦,不要学残暴的项羽。于是说:我最早和你相识于留地,对那座小城难以忘怀,你真要封就封我个留侯吧。

  张良辞封的理由就是这么简单:我张良祖祖辈辈是韩国旧臣,暴秦灭韩后,我散尽万贯家财,一心为故国复仇。现在目标已经达到,很开心了。况且,国破家亡后,我已经沦为布衣,布衣得封万户、位列侯,已经很满足了。我的心愿已了,从此愿远离尘世,追随师父黄石公修仙养道。

  刘邦“乃封良为留侯”。实际上张良虽然智深,但是他的退隐,也不能仅仅理解为明哲保身,因为他开始的目的就是为国报仇,既然目的已经实现,那就自然可以退身出局,功名利禄原本就不是他的目标,这是他与萧何尤其是韩信根本不同的地方。

  正是这种出发点的不同,导致了做法的不同,同时也最终造成了结局的不同。“汉初三杰”中,最后韩信以谋反罪名被杀,萧何也被治罪下狱,惟有张良一生平平安安。张良用事实告诫世人:放得下,才能保得住!

  “相韩”已成空梦,张良或许有过“相汉”的念头,但是他所忠心的,还是心底的故国。同时,他也太了解刘邦了,所以在最后把这一念头也压在了心底,当刘邦问他谁可为相时,他推荐了萧何。这一刻,刘邦心中是否想过让张良为相?不得而知。反正,后来至刘邦病危,吕后也没能从刘邦口中问出张良的名字。或许,他知道,天下定后,张良的心已绝尘而去。

  吕后问刘邦:“萧何死后,由谁来接替他呢?”刘邦说曹参。吕后问曹参之后是谁,刘邦说:“王陵可以在曹参之后接任,但王陵智谋不足,可以由陈平辅佐。陈平虽有智谋,但不能决断大事。”吕后又追问以后怎么办,刘邦轻叹说:“不用操那么多心了,你也活不到那时候。”

  吕后不甘心,刘邦死后,她想方设法逼张良出来做事,但都没有成功。刘邦死后,张良即搬离长安,在湖北省咸宁市通城县东南的黄袍山修建了“良山道观”及“伐桂书院”,隐居于此,教当地孩子读书习字。

  北宋诗人黄庭坚7岁随父游黄袍山,在参观“良山道观”和“伐桂书院”时,赋诗一首:牧童骑牛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是啊,中国历史上王侯将相多了去了,又有几个人能比得了张良的名气?!约公元前186年,张良病逝,谥号文成侯。

  张良作为秦末汉初时期的重要人物,在中国古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张良出生于韩国贵族,秦灭韩后,张良一直致力于为韩报仇,但刺秦失败后,张良思想开始慢慢转变为致力于辅佐汉朝,到后期张良一心一意辅佐刘邦,为汉王朝的统一鞠躬尽瘁,从“复立韩国”到“维护汉朝统一”,在各种条件的驱使下,张良的思想作出了大转变。

  一、秦军铁蹄覆灭了韩国,天下大乱的大背景下,张良走上“为国复仇”之路,后得到刘邦赏识,张良慢慢走上辅佐刘邦的道路

  公元前230年,秦军铁蹄覆灭了韩国河山。身为韩国贵族,先祖五世相韩,家族的荣耀与心中的爱国的情怀,激励着张良走上了为国复仇的道路。张良散尽家财求得一沧海力士,于公元前218年,击始皇帝于博浪沙中,但击中副车,刺秦失败,张良更名亡匿于下邳,开始了十年的流亡生活。下邳的亡匿期间,张良迎来了人生第一次转折。圯上老人欲传授张良《太公兵法》,但先试其为人。三次将鞋子坠于桥下,张良三次将鞋子拾起,恭敬的为老人穿上。

  随后老人与张良相约于五日后再次于桥头相见,但又故意以张良来迟相刁难,但张良不改辞色,最终打动老人,传授张良《太公兵法》。这边是著名的“拾履授书”,而这也引起了张良由一个从依靠武力刺秦的游侠转变到出谋划策于军中的智者,由依靠己力试图扭转局势到辅佐他人以推翻暴秦。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揭竿起义,掀起了秦末天下反秦的序幕,天下各路义兵蜂起。张良募得少年百余人欲投奔景驹。奔赴途中遇到刘邦部队,与刘邦倾心交流。张良将《太公兵书》说于刘邦,得到刘邦赏识,张良遂改投刘邦麾下。此时张良虽投奔刘邦,但复国之志并未动摇,并一直在为光复韩国的做着努力。随后张良随着刘邦军来到薛地,见到了刚刚被项梁扶上王位的楚怀王心,张良便趁机进言请求复立韩国以为楚国辅助。

  项梁接受了张良建议,立公子成为韩王,张良为韩申徒。韩国初立无一席之地,张良又辅佐韩王西略韩地,虽得数城,但转眼即为秦军所覆。直到张良率军再次投奔刘邦,才取城十余,为韩国根据之地。韩国虽立,但暴秦依在,张良诛灭暴秦之志依然没有达到。张良遂拜别韩王,再次辅佐刘邦,而此次投奔辅佐一直持续到汉王朝建立,张良离世。张良从此成为刘邦军中最足智多谋的谋士,帮助刘邦逃脱鸿门宴,计谋明烧栈道,为刘邦定鼎天下多献奇策。

  公元前207年,刘邦率军攻破关中,秦亡,随后项羽入咸阳,开始称西楚霸王,并开始大封诸侯。张良此时看到韩国复兴的际遇。并欲再次前去辅助韩王成。公元前206年,项羽因张良追随刘邦而将韩王成斩首,另立大夫郑昌为韩王。项羽斩杀韩王成促成了张良最后一次转变,从此张良复立韩国之情冷却,走向全心全力辅助刘邦的道路。

  否定谋士郦食其分封之策,是张良转变的最终完成。张良从六国亲贵后裔转变为汉的忠心拥护者和建设者。在为汉的统一的过程中,张良一直否定分封之法,力主以刘氏一统天下,成为刘氏加下的最忠诚的拥护者与支持者。

  二、天下形势所趋、项羽分封诸侯失败、刘邦善揽人才,以及刘邦集团存在浓厚的分封要求等诸多因素导致张良思想发生转变

  张良能从一位热心复兴韩国的旧式贵族后裔转变到忠心支持汉一统天下的支持者,其心路转变不可不谓差异巨大。而时局的转变,天下形势的发展等等因素都直接或间接的促成了张良的心路转变。

  (一)张良分析天下形势,剖析项羽分封诸侯失败的原因,认识到分封诸侯并不可取

  张良是秦末汉初著名的谋士与智者,他能在纷乱的时局中闻名于天下,并并能够指挥大军取得赫赫功名,最主要的就是他能够准确的把握天下形势。而他在失败的教训与成功的经验中逐渐认识到分封诸侯已经不再符合当时的形势了。

  公元前207年,项羽入关中,开始大封十八路诸侯。力图通过诸侯,确定项羽自己西楚霸王的地位,并以诸侯为羽翼,辅助自己,但是西楚霸王项羽没有想到,分封诸侯成为了后世分乱的根源,从项羽分封诸侯之后,便不断有诸侯叛乱,项羽忙于镇压叛乱,这就给了刘邦东进提供了机遇。

  刘邦被项羽军围困于荥阳,形势岌岌可危。谋士郦食其进言刘邦分封六国后人以合力抵御项羽军。刘邦以策询问张良,张良一反常态,断然于以否决,明确的指出了分封诸侯是不符合时局之举,此做法不利天下统一,反而会加剧天下分裂。

  张良度天下形势的分析,使刘邦幡然醒悟,放弃了分封六国后人的想法,而合力攻项羽军,并最终走向天下一统。从项羽从分封诸侯后逐渐走向失败的教训中,张良更加坚信分封诸侯已经不符合当时局势,时局的扭转需要以一姓来完成统一天下的任务,而这一姓非刘氏不可。

  (二)韩王成被害,非刘邦不得不能统一天下,张良也只能栖身刘邦之下

  秦末纷争之后,到项羽分封诸侯,天下格局唯项羽独大,但却没有统一天下的实力,而且项羽为人桀骜,不得人心,分封诸侯后,各处诸侯不满项羽分封之法,各处起义不断。相较于项羽,刘邦的实力虽不及,但是却比其他诸侯的实力强。而且刘邦善揽人才,刘邦也是有着统一天下的实力。

  项羽分封诸侯后,又斩杀韩王成,这一做法彻底断绝了张良的选择余地。张良在投奔刘邦之前也曾向其他起义军献过策,但是都不得重视,唯有刘邦知人善用,给了张良施展才华之机。而在张良力图复兴韩国时,刘邦也曾倾力相助,可以说刘邦对张良有着知遇之恩。所以说刘邦是张良施展才华的唯一依靠。

  (三)刘邦势力集团中存在浓厚的封土立国的要求,分封之法不利于天下一统

  秦王朝结束初秋战国的战乱,一统天下,实行郡县制,但是短短几十年的统治,并没有彻底清除社会上存在的六国旧思想,分封的呼声依然存在,在刘邦的势力集团中也存在封土建国 的浓厚情绪。但是项羽的前车之鉴,时局的转变,都让张良很清楚的认识到分封是不利于统一的。

  刘邦势力本来就弱于项羽,若大行分封虽然会树立党羽,但是不可避免的会削弱刘邦集团的实力,唯有合力于一处,才有可能和项羽集团一战。张良深刻剖析敌我实力,深知唯有合力才可取得天下,结束纷乱局势,巩固统治也需集中权力。张良思想的转变,地位与立场的转换,最终成就了汉王朝一统天下,也对后世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从“为韩报仇”到“忠心辅汉”,张良成就了自己毕生追求,否定分封之法,使得刘邦认识到分封的利弊,加强了中央集权,对汉之霸业产生很大的影响,同时对后世起到了借鉴作用

  张良最初试图以一己之力复兴韩国,但是在失败懂得了非得依靠一方势力不得成就一番事业,于是张良开始转而依靠刘邦势力来复兴韩国,但是韩国孱弱和韩王成被杀,这断绝了张良退路,进而只能尽心辅助刘邦。张良成为刘邦的谋士智者,一路为刘邦统一天下出谋划策,最终建立汉王朝霸业,而张良也以实现自己为帝王师的宏伟抱负,以智者之名流放百世,世代为人称颂。

  汉初,刘邦迫于形势不得不分封了一些异姓诸侯,但这是应付时局之举,张良告诫依然让刘邦铭记于心。在分封异姓诸侯之后,刘邦旋即大肆铲除异姓诸侯,并同时分封同姓诸侯,试图以分封同姓诸侯来因对分封诸侯与不分封诸侯的利弊。但是汉初分封同姓诸侯同样给汉王朝的统治带来了诸多麻烦,经过汉文帝、汉景帝和汉武帝三代的努力,最终瓦解了诸侯势力,使得诸侯再也不得威胁到中央的统治。

  张良一生,先是致力于为韩报仇,积极复兴韩国,后是反对分封六国,辅助刘邦统一天下,其思想前后发生了巨大转变,当与复韩努力的失败,对时局形势的深刻把握及对刘邦集团的深刻认识有着密切关系。无论张良是先忠于韩,还是后尽心于汉,都彰显的了张良的忠诚之心和智慧之才,可以说张良对汉朝成就霸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而张良对对分封的态度也影响到了后世历代封建王朝对待分封态度,使得中国中央集权愈加巩固与发展,对后世起到了借鉴作用。

(声明:文章内容来源网络,非本站立场)

上一篇:张良:是中国文人的巅峰 做人当学张良拿得起放得下 所以张良能独善其身 幸免于难

下一篇: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 扩大了汉朝文明的影响力

请遵守法律法规,文明发言,积极发表您的知识与见解。
昵称 * email 主页 验证码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吧。
推荐阅读
QQ:3139014314  |   地址:GUANGDONG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