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周成王、周康王相继在位年间,继承文王、武王的业绩,对内推行周公“明德慎罚”的主张,务从节俭,用以缓和阶级矛盾;对外不断攻伐淮夷,用武力控制东方少数民族地区,取得了很大胜利。成康时期,是周最为强盛的阶段,故有成康之治的赞誉。 在公元前1021年的时候,周成王他就过世了。然后就是他的儿子周康王继承了这个王位。就在他儿子在位期间,公元前996年,是他儿子死的那一年。这期间一共有四十六年 。也就是这46里面,天下可以说是非常的和平安稳。也是在这个时间里面,周可以说是最巩固的时期。大家也都给这段历史称作为成康之治。 就当时是为了消除一些残余的势力,也是为了巩固他们这个国家的统治,他最先开始是合力建一些新城。而且也是非常的严加控制。后来也是在他的努力下,可以说这个天下的局势才可以说是一个太平。就是在这个成康之治出现的时候,也是因为他这个国家的辅佐大臣,他教那个政治还给了周王。这个周王也是制定了非常多的制度,然后推行。 后来周朝为了进行更有效的统治这个国家,就实行了这个分封制,它就是以宗法血缘关系,作为这个纽带,然后建立起周天子管辖的行政系统。可以说国家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了非常全面的控制。而且这个分封制度的发生也是对国家产生了非常大的维护。而且这也算是加强了对异邦的控制。可以说周朝的天子还是对老百姓非常好的,他们的政治也是非常清明,就是希望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确实有周朝的掌权者也可以说是非常有先见之明。就很多周王就担心儿子不能胜任国事啊,就操心他不能把这个国家治理好。后来他还不断的进攻一些少数民族,就抢夺他们的土地,然后分给各个诸侯啊之类的。就是希望他们能更好地辅佐他的儿子。他这个成康之治,是中国历史上记着最早的太平盛世。这个时候,就农业发展的非常迅速,老百姓的生活也是改善了不少。 成康指的分别是西周的第三代周成王,和他的儿子周康王。《史记•周本纪》里记载:“故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馀年不用。”看起来盛世没什么好讲的,国泰民安,无忧无虑。但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你只有十分努力,才能看上去毫不费力。盛世背后,实则暗流涌动。 周成王名叫姬诵,当周武王去世,准备继承王位的姬诵却被告知,你还小,外面这个世界太危险,先让你叔父来管理国家。姬诵的叔父就是周公旦,据说武王临终的时候,有过一次“刘备式”的托孤,被托孤的对象就是周公旦。 周公旦对摄政这事比较坦然,当然我们现在回头看,周公并不是个野心家,他确实是为了西周尽心尽力,但对姬诵来说,事情就比较微妙了。在周公旦摄政的几年中,他平定了东方最大的叛乱,“三监之乱”,荡平东夷亲商势力,在全国进行了第二次大分封,制定宗法制度、礼乐制度。 这些事情,单独拿一件出来,在其他朝代都是可以吹一辈子的成就。要说姬诵对此一点想法也没有,我觉得是不可能的。于是在周公旦摄政的第六年,姬诵在岐阳搞了一次“大蒐礼”。 所谓大蒐礼是指大型的围猎活动,围猎到的猎物则成为祭品来祭祀。说穿了,就是阅兵式加上军事演习。《左传•昭公四年》记载:“ 周武有孟津之盟,成有岐阳之蒐。”可见,这次岐阳之蒐,规模空前。 古代交通不便,能让天下诸侯都来参加,本身就意味着一个中央王朝国力强盛,号召力强,可以调动指挥天下军马。这种“万邦来朝”的事件也被看作中国历代王朝盛世的标志。比如唐朝开元盛世,唐玄宗被称为“天可汗”,清朝康乾盛世,欧洲人想尽办法来东方。尊敬是来自实力,很简单的道理。 当然,这次岐阳之蒐,主要是让大小诸侯看看,他们的最高领袖是第三代周天子,姬诵。当周天子和诸侯们一起入席的时候,有一个小司仪只能在会场外默默看守篝火。这位司仪也是受邀参加盟会的,他来自遥远的南方,为了来参加这次会盟,他跋山涉水,渡过汗水、丹江,翻越秦岭,真是历经千辛万苦才来到了岐阳。 最后,他却没有入席的机会,只能和鲜卑酋长一起,布置布置会场,然后看守着这堆篝火。他就是楚国的国君,熊绎。谁也不会想到,当时这个连“国”都算不上的小部落,将来会在中国历史上留下许多不朽的篇章。 也许是“岐阳之蒐”上的表现,让周公觉得天子已经长大了。在摄政七年之后,东都洛邑建成,西周王朝在这里举行了隆重的“成周之会”。这次典礼上,周成王又出了一次风头,在祭典上,需要用两头赤色的牛来做祭品,先要用弓箭将两头牛射死,然后要用刀将牛肢解。 仔细想想,这真是一个非常血腥的场面,而要完成这一切的,不但要弓马娴熟,另外还要能见血。现代人别说杀一头牛,有人去医院抽个血都得晕。但天子就是天子,在所有诸侯的注视下,姬诵完美而精致地完成了仪式,仿佛从浴血中诞生,让人不敢轻视。 同时也告知天下,周公旦正式还政给周成王,新的周天子亲政,其次,这里驻扎着另一支王的军队,“殷八师”。西周的军队主要有两支,“西六师”和“殷八师”,简单讲“西六师”是周人的嫡系,“殷八师”是投靠周人的殷人部队,其关系就类似,清朝时候,满清八旗和汉人绿营一样。 大会同时还搞了一次阅兵仪式,就是为了告诉东方的诸侯,西周在东方也建立了一个首都,不要以为山高皇帝远,现在要讨伐你们更简单了。一个国家分两个首都来治理,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一种创举,从某种角度来说,如果没有东都,周王朝估计300年不到就结束了。 周朝历史上,分为两个阶段,当天子在西边镐京的阶段,称为“西周”,后来王朝衰落,平王东迁,称为“东周”,也就是著名的“春秋战国”时期。其实还是周朝,只不过天子的地位已经一落千丈,这是后话。 周成王亲政的第四年,发生了件重大的事情,周公旦去世了。周公旦自从摄政以后,始终处于被误解的状态,直到他的离去。汉代《尚书•大传》评价周公旦的功绩,可以说比较准确。“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 周成王最后对自己的这位老师和叔父,还是感恩的。所以成王给周公后代待遇非常高,除了本就被封到鲁国的伯禽,还让周公的儿子君陈接替了周公的名号和采邑,另外还封了他六个儿子为,凡国、蒋国、邢国、茅国、胙国、祭国的诸侯。 其中,周成王对刑侯可以说最为看重,这里还有个故事。话说,1935年11月,英国伦敦皇家艺术学院举办“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当时故宫的文物学家庄尚严和傅振伦也去参加了展览会,结果发现了一件大英博物馆提供的青铜器非比寻常。 这种青铜器叫“簋”,是一种食器,后来被当做礼器。当时国内还没有这类青铜器出土,更让他们惊喜的是,簋里面还刻有铭文,这是向全世界证明中国历史的证据。于是他们请求博物馆将青铜器上的铭文拓片带回中国研究,想想也挺心酸,我们的东西还要求人家,好在大英博物馆答应了。 这件青铜器就是“邢侯簋”,这段铭文只有68个字,记载的是,周成王赏赐刑侯官服,以及赐州人、重人、庸人三种臣仆。我们说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但老外只承认有3000年,这还是因为有这些青铜器,否则我们还得少1000年历史。 这以后过了二十多年天下太平的日子,到了成王三十七年,天子得了重病。和武王一样,成王也担心自己儿子能力不足,于是把信任的重臣都叫了过来。此时辅佐成王的重臣包括,召公奭,毕公高,康叔封等人。 成王嘱咐他们,要恭敬地辅佐太子,帮他共渡难关,树立自己的威信。后来这段托孤的嘱咐被记录在《尚书》里,这篇文章就叫《顾命》,这就是“顾命大臣”的出处。在交代完后事之后,成王驾鹤西去。他的儿子,周康王,姬钊登上了王位。 辅佐康王的顾命班子里,我们要特别讲讲召公奭,他从周武王时期就位列三公,周公在的时候,他和周公就是成王的左膀右臂,到康王的时候,满朝文武就属召公奭资历最深了。召公奭也是个贤能的臣子,辅佐成王的时候,有一次西部的犬戎送来一只獒犬,这时候中原还没有这种犬,成王看了很稀罕。 召公奭就跑来教育成王,不要贪图享乐,玩人丧德,玩物丧志,贪图财宝,丧失人心,尊重人才,中央稳固。虽然现在国家治理的不错,但是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爬山爬了大半,但差一点就是失败。这场教育后来被记录在《尚书•旅獒》里,同时也是两个成语的出处:玩物丧志,功亏一篑。 另一方面,周康王自身也严于律己,勤政节俭。据说有一个诸侯晋侯燮,准备修筑华丽的宫殿,被周康王知道了,就派使者去责备晋侯燮的铺张浪费。要知道,燮可以算是康王的叔父,地位也很尊贵。可见康王不是一位光说不练的君主。 手下臣子敢讲真话,主君能听得进去,还能集思广益,形成自己的见解。这并不是保持王朝强盛的唯一原因,但至少是一个必要条件。和成王一样,康王也搞了一次规模盛大的“丰宫之朝”。本来这应该是每位周天子都能享受的待遇,但当时谁都不会想到,这次竟然就是周朝历史上最后一次的盛宴。 成康盛世,四海升平,但也有一点小噪音。康王在位19年,有过两次比较大的战争,一次是平定东夷,一次是北伐鬼方。东夷,这是从康王爷爷辈就开始打交道的敌人,可以说是周王朝的“老朋友”了。到了康王时期,东夷又怒刷了一波存在感,天子手下几个诸侯一看,赞军功的机会来了,纷纷请战。结果这场叛乱就被迅速平定了。 第二次战争来自一个北方的新敌人,鬼方。鬼方听名字挺吓人,让人联想到权力游戏里的异鬼,同样来自北方。其实从商代开始,就将远方部落称为“方国”。方国有大有小,有的就几百人的原始小部落,也有上万人的,有组织的大部落。 而方国的名字是根据商朝和对方的关系来定的,双方关系好,就定个中性名字,比如以前商称呼周,就叫周方,关系不好的,就搞个贬义的词,比如土方、鬼方什么。当然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鬼方和商朝,相爱相杀,后来也算商的朋友。 周朝上台后,鬼方也一直没怎么搞事情,但为什么到了康王,就要讨伐鬼方呢?这事情还要从一个青铜鼎说起。中国文物界有三件青铜器非常出名,被誉为“海内三宝”,他们分别是大盂鼎、大克鼎和毛公鼎。这几个青铜器,大盂鼎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大克鼎现藏上海博物馆,毛公鼎则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大家知道欧洲人和美国人对中国青铜器特别感兴趣,这几件青铜器能保存在国内,背后是潘祖荫家族几代人的努力守护,关于潘家护宝的故事,拍40集电视剧绝对没问题,以后我们会展开讲。我们后人怎么知道康王伐鬼方的呢?就是从大盂鼎上的铭文。 大盂鼎就是周康王对一位叫“盂”的将领的表彰和训诫,那为什么要表彰呢?和大盂鼎一起出土的还有一个叫小盂鼎,现在流失了,但有拓本记录。 说盂讨伐鬼方一共打了两次,第一次就俘获酋长2人,斩首4802人,俘虏13081人,缴获战车30辆。第二次,大概是抓了酋长1人,斩首237人,其他的由于字迹磨损看不清了。所以其实这仗规模还不小,周和商的牧野之战,全军才万把人,这也说明西周这时军力强盛。但小盂鼎还提了一句,很耐人寻味。 铭文说他们审问3个鬼方酋长,为什么要造反?酋长说是周朝的一个诸侯不知道什么原因先触怒了鬼方之君,这才导致双方起了冲突。接着也没有解释后续怎么处理,直接把3个酋长杀掉了。这次战争可以说对鬼方造成了很大伤害,在后来的历史上基本没怎么听到鬼方的消息了。 从好的方面讲,成康之治确实让西周走上了历史的巅峰,成王将继承的家业理顺,为盛世打好了基础,康王也励精图治,在此基础上,开疆拓土,将东夷彻底征服,又将势力扩展到了北方。 但是,从另一方面讲,康王时期也出现了隐患,结合之前康王劝诫诸侯要勤俭这件事,说明,诸侯们的野心开始膨胀,开始追求个人享乐,这在内地还只是修个宫殿,但是在边疆,很难讲不会去鱼肉域外的部落,侵占他们的土地。 这次征伐鬼方,靠着国力强赢了,但今天有鬼方,明天还会有其他“方”,当中原王朝一旦出现内乱,外敌入侵就很容易崩盘。成康之治持续了近50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盛世,但是就像登山,当你登顶以后,接下去要走的,肯定是下坡路。 (声明:文章内容来源网络,非本站立场) |
上一篇:夏启简介 夏启是如何夺得天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