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周天子墓 在东周时期已经出现了陵园。初期的陵园,大多在陵墓的四周挖掘隍壕或夯筑围墙,也 有利用天然沟崖作屏障。陵园一侧有门,园内除陵墓外,没有其他附属建筑。 据文献记载,春秋晚期才开始在墓上构筑坟丘,如《礼记?檀弓》中记载了孔子为父母的坟建造坟丘,并认为此前没有坟丘,即"不封不树"、"墓而不坟、与地齐平"。 但考古发 现表明自战国中期起,赵、秦、楚、燕、齐、韩等国的君主死后都营建高大的坟丘,并 尊称为"陵",即指其高大如山林,也象征着王权的尊严和地位的崇高。坟丘都经过夯筑 非常坚固,形状大体分为圆锥形和覆斗形两种。 历代帝王都为自己营造大型墓室。两周时期的墓室保持了商代以来的形制。 战国时期的陵墓多在墓内填充沙、石、木炭以利防湿,保护墓室。 西周已经存在夫妻合葬。陕西宝鸡西周中期的鱼伯墓和河南浚县西周晚期的卫侯墓,都 发现了夫妻"异穴合葬"的现象,即夫妻分别葬在两个相互紧靠的墓穴中。 春秋战国时代 ,这种异穴合葬的制度更趋普遍。 由于中国古代统治者盛行厚葬,因而大量的劳动人民创造的财富作为随葬品被埋进了坟 墓。两周时期诸侯王墓的随葬品仍然延续商代,以各种青铜器为主,包括酒器、乐器、 饮食器、兵器、车马器、工具等,配备成套种类齐全。其中鼎和簋最为重要,其数量、 组合是当时贵族身份的标志。战国时期随葬品中漆器等生活用品的比重显著增加。 人牲和人殉在西周仍然很普遍,西周中期以后杀殉逐渐减少,但直到战国初期的一些贵 族的大墓中仍然大量存在。战国中期以后这中残酷的杀殉遭到了人们的反对,殉人减少,并出现了用木俑和陶俑来替代人殉随葬。秦国在献公时废除了人殉制度。周文王、武王墓 传说中的周文王和周武王的陵墓在现在陕西省咸阳市的原坂上。 周文王姬昌,曾被纣王封为西伯侯,在位期间,图志改革,国势强盛。周武王姬发是文 王之子,继承父王灭商的事业,建立了西周王朝。 相传为周文王周武王的二陵相毗邻,形状类似山丘。陵上草木丛生,陵园周围绿野烘托。陵的前面有一通石碑,是清朝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所立的。祭殿里保存着历代碑石,大多为祭告之文。 历来人们都把奋发图强、开基立国的周文王周武王的业绩和咸阳原上那高高耸立的陵冢联系在一起,不乏祭奠和瞻仰,并且留下了种种神话般的传说。 2、燕侯与燕往墓 燕是周初武王分封的一个诸侯。 燕侯墓在现在的琉璃河东面,它的西北就是燕国的都城。这里发掘过很多大墓。这些大 墓分布在大约五万平方米的范围内,排列没有一定的规律。大型墓和一些中型墓有"车马 坑"。有的整车平放,杀死的马放在车辕两侧;有的先把杀死的马排放在坑底,再把拆开 的车部件放置在上面,车轮斜靠着坑壁。 八六年的时候发掘出来一座这个时期最大的墓。它的四角开设墓道,这在其他地方没有发现过。这个墓曾经被偷盗过,出土的随葬品 比较少。重要的有漆盾和带铭文的铜鼎。铭文明确记载了四周初年周王册封燕侯授民授 土,把九个族一起划归燕王管理的史实。 墓地还出土了一些带铭文的铜器,铭文记载了 燕王赏赐奴隶、货币的情况。有一件铜鼎记载了堇奉燕侯之命前往宗周向太宝公贡献食 物并受到赏赐,这就和史料所记载的召公长子封在燕,而本人仍在宗周辅弼王室的史实 相印证。燕王墓在燕下都的西北,分为两个墓区,中间有古道河相隔。这些墓南北排列井然有序 。墓室是长方形,四壁夯筑后再用火烧加以坚固。墓曾经被岛,残存的随葬品有礼器、 编钟,但是没有兵器和车马。礼器都是陶制的,形制完全模仿铜器,有九件列鼎一套, 七件列鼎二套,簋八件一套,鼎簋数和文献的记载是一致的。 (声明:文章内容来源网络,非本站立场) |
上一篇:周朝服饰 周朝服饰制度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