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第四回讲述了孙悟空随太白金星初上天庭,玉皇大帝封他为“弼马温”,让他在御马监饲养天马。悟空满以为“弼马温”是天界了不起的高官,上任后他尽心尽职,“看管殷勤”,把天马养得“肉膘肥满”。后了解此官职“未入流品”,知道是受到玉皇老儿的忽悠,不由心中大怒,遂推倒公案,抡起金箍棒,打出御马监,闯出南天门,回到花果山。 吴承恩塑造的“弼马温”形象有其来历,据后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载,古人养马“常系猕猴于马坊,令马不畏,避恶消百病也。”宋人朱翌在《猗觉寮杂记》中考证说,此俗源于《晋书郭璞传》。郭璞有一次到大将军赵固家,恰遇到将军所乘的良马刚刚死去。于是郭璞找来二三十个身强力壮之人,拿着长竿东行三十里,一路敲击,在山林中擒获一猕猴。带至死马前,猕猴即吹气于马鼻。不一会,马跃起,食草如常。所谓“死马当着活马医”的典故即出于此。朱翌认为“故养马多畜猿,为无马疫。”的习俗就是受这个典故的影响。 实际上,由于猕猴生性活泼,在马厩里上串下跳,避免了厩马懒惰贪睡,使它能保持身体强健,少得疾病。再由于猕猴体型瘦小,能平稳地坐立在马背上,有人就以饲养的猕猴来驯服烈马。人们还将此类猴称之为“马猴”,文雅的称呼又为“马厩猢狲”,北宋诗人梅尧臣就写有一首题为《咏杨高品马厩猢狲》的诗,首句即云:“尝闻养骐骥,避恶系猕猴。”吴承恩创作的“弼马温”形象,就是由“马厩猢狲”生发想象,进行了艺术构思。 吴承恩是江苏淮安人。据《明一统志》载,在淮安府城内(今楚洲区)西南隅,有一处道观,名为“紫极宫”,宋熙宁年间,刺史杨傑作记云:“尝有神仙来游,题诗于壁,笔迹渍入,刮之不灭。又有李公麟画猴戏马,马惊而圉人鞭之,时称为奇笔。”李公麟画于紫极宫的这幅图又见载于《锦绣万花谷》、《古今事文类聚》等古代类书。宋人陈师道为此还作了一首《猴马》诗: 沐猴自戏马自惊,圉人未解猴马情。 猴其天资马何罪,意欲防患犹伤身。 异类相宜亦相失,同类相伤非所及。 志行万里因一误,吐豆龁荄甘伏枥。 “紫极宫”虽是北宋时期的建筑,但见载于《明一统志》中,说明此建筑在明代保持的依然完好。从小就阔爱野史奇闻的吴承恩应经常到这里游览,对紫极宫中的“猴戏马”壁画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致于后来在构思《西游记》过程中,得到启发,创作出谐谑成趣的“弼马温”故事。考历代官制,并无“弼马温”之职,所谓“弼马温”者,用得是谐音,即“避马瘟”也。 由“弼马温”的来历,我们可以认定吴承恩是《西游记》的真正作者。他创作的故事情节、塑造的神魔形象,有许多是来自于淮楚地方文化元素。 (声明:文章内容来源网络,非本站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