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医心鉴》一千余年来一直没有辑本刊印,可以说是中医历史上的一大憾事。这部标志着传统食疗学发展到新阶段的著作,标志着古老食疗具有了现代意义上的药膳雏形的著作,到宋代后就已散失,直到近代日本人多纪元坚从朝鲜的《医方类聚》中将《食医心镜》摘录出来,单独成册。 《食医心鉴》由唐朝的昝殷撰于大中年间(847—859)。此书系食物疗法专著,此书重在介绍食疗处方,而不仅列单味药物。书中记述中风、脚气、消渴、淋病及部分妇科、儿科疾病的食治方药,介绍了羹、煎、馄饨、饼、茶、酒等,每方选述病因、病机、症状、后列食治方药及适应症:简明实用,论述精辟, 《食医心鉴》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结合较好。在每一类食疗方之前,都有一篇简论,论述该类病的成因、症状以及食疗的原理。如关于产妇的一篇中说:“(产妇生育)百日之内,犹尚虚赢……饮食失节,冷热乖衷,血气虚损,因此成疾,药饵不知,更增诸疾。且以饮食调理,庶为良工耳。”因此,书中收了十多首治疗妇人产后疾病的食疗方,有治“气血不调”、“虚损无力”的白羊肉红米粥方;治“产后虚损,乳汁不下”的猪蹄粥方;治“产后痢,腰腹肚痛”的野鸡肉馄饨方等等。《食医心鉴》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简明实用。所收食疗方均注明原料、用量、制法、食法。如“治脾胃气弱食饮不下黄瘦无力方:面(四大两)、白羊肉(四大两),右溲面作索饼,以羊肉作腥,熟煮,空心食之。以生姜汁溲面更佳。”患者一看此方,就可以自行制作,相当方便。《食医心鉴》的再一个特点是食疗方的原料大抵是常见的,所做的食品多为粥、面条、馄饨、汤、羹、酒等,亦是常见的。 《食医心鉴))的辑本是以病症来分类的,总共分为十六类,每类设有数方或数十方不等。其十六类分为:论中风疾状食治,蒸羊头肉方等十三首,浸酒茶药诸方、薯蓣酒、槐叶茶等十一首;治诸气食治桔皮汤等二首,论心腹冷痛食治、桃仁粥等三首;论脚气食治、木瓜汤等二首,论脾胃气弱、不多下食酿猪肚方一首,论五味噎病食治,羊肉饼等三首;论消渴饮水过多、小便无度食治牛乳方一首;论水肿诸方;论七种淋病食治、水牛肉羹等十二首;小便数食治,小豆羹六首,论五痢赤白肠滑食治、鲫鱼脍等六首;论论五种痔病下血食治、杏仁粥等九首;论妇人妊娠诸病及产后食治,野鸡肉馄饨等二十六首;小儿诸病食治、梨粥等十五首,余方散见为第十六类。 (声明:文章内容来源网络,非本站立场) |
下一篇:《食疗本草》:现存最早的食疗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