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日 | 登陆 | 注册 | 设首页 | 加收藏

渤海国:一千多年前空前繁荣的海东盛国

整数网络  
点击: 次   
- 小    + 大   

  渤海国是东亚古代历史上的一个以靺鞨族为主体的政权,渤海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居民由靺鞨人、高句丽人等民族构成。渤海按唐制建立政治、经济制度,全盛时辖境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其文化深受唐朝文化影响,享有“海东盛国”的美誉。

  上个世纪以来,考古学者在我国东北牡丹江、图们江流域一带,发掘了一系列的古城遗址,补齐了一段段东北地区晦暗不明的古代史。其中在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有一处遗址尤为引人关注。现在它被称为“渤海国上京城遗址”,是古代渤海国都城的遗迹 。在《新唐书》中,这个国家被誉为“海东盛国”,在极盛期其领土包括了今吉林省大部、黑龙江和辽宁部分地区、朝鲜半岛北部、俄罗斯滨海边疆区南部,确实是北方的一个重要势力。

  这是一个地跨长白山的古王国然而在立国两百多年后,渤海国却突然消亡,东北地区在其消亡之后再很长一段时间内也没有继续迸发出繁荣的文化。这是一段怎样的秘史呢?

  1、新兴强国

  渤海国的诞生与中央帝国在隋唐时期远征高句丽的历史有关。公元7世纪初,隋唐两朝统治者接连对东北地区的高句丽用兵。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到公元668年,唐高宗时期远征才告终结,随后唐朝将高句丽故土分属各都督府、州、县,并设安东都护府统领。后来创建了渤海国的靺鞨人也在唐朝管辖范围之内。

  为了稳固对当地的统治,唐朝大量迁徙高句丽人、靺鞨人、契丹人、奚人到营州安置,但唐朝委任的营州都督残虐凌辱,营州地区的少数民族对此颇为不满,由契丹人率先发难于公元7世纪掀起了叛乱。乱世一起,高句丽遗民以及不少靺鞨人也参加了反唐活动。然而当时的少数民族联军还不是王朝军队的对手,唐军节节胜利。靺鞨人看到契丹人大势已去,为了寻找自己的出路,决定东奔。唐朝派遣契丹降将李楷固为帅率军东征,却于天门岭败于靺鞨人之手。

  靺鞨人的领袖大祚荣趁此机会,至东牟山筑城以居,于公元698年正式独立建国,后来又接受了唐廷的“渤海郡王”之封,才改名为“渤海国”。靺鞨人建国后,以统一靺鞨各部作为基本国策。但由于安史之乱之前的唐朝雄视东亚,对边缘地区的控制力仍然很强,渤海国在这段期间内扩展很缓慢,并且多次和唐朝发生冲突。但在靺鞨人的传统势力范围内,他们基本实现了对周边部族的整合。

  作为唐朝国运转折点的安史之乱却成为了这个国家崛起的转折点。陷入藩镇割据混乱局面的唐朝江河日下,对东北亚的局势几乎失控。所以9世纪上半叶的渤海国宣王大任秀统治期间,这个国家快速对外扩张,不断向北征伐,统一了包括黑水靺鞨在内的靺鞨各部,这给渤海赢来了“海东盛国”的美誉。

  然而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庞大的国土同样也带来了行政困难的副作用,原始的行政结构无法满足控制国家的需求。因此渤海国学习唐王朝的体制,在中央设置了三省六部十二司,地方上划分为府、州、县三级结构,共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多达两百个县。值得一提的是五京,指渤海统治者后来效仿唐王朝建立的五个京城:上京龙泉府、中京显德府、东京龙原府、南京南海府、西京鸭绿府,此五京制还被后来的辽代所沿袭。

  高句丽人善于筑造山城,而渤海人也无疑继承了这一特色。早期渤海国人多在山地筑城,以军事防御型据点为主,政治军事形势逐渐稳定后,才逐渐转向平原地区筑城,渤海五京是渤海国高超建筑工艺的代表作。渤海国这些都城的布局、规格、形制大都模仿唐长安进行规划,由郭城、皇城、宫城三部分组成,颇为宏伟。

  作为主要都城的上京城最具有代表性,是我国东北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中世纪古城。由皇城正南门至郭城正南门,有一条类似唐长安朱雀大街、宽达110米的中轴大街,将郭城划分为东西两部分。和长安一样,上京城内交错的道路也将全城划分为若干个长方形,以此形成了多个坊市。此外,沿着中轴线,还排列了五座宫殿建筑,其整体布局和空间形态也无一不受唐朝宫殿的影响。在其极盛时期,城内居住人口可达15至20万人,这放在气候寒冷的东北中世纪已经是非常可观的人口聚集度了。

  2、海东盛国

  渤海国的强盛,除了得益于在唐代衰落的历史窗口抓住了崛起的时机以外,还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当时他们在农业方面取得的进展。在渤海国存在的两百年多年内,当地农民引进了多种外来农作物,稻、蒜、桑、李、杏、山楂等纷纷被渤海国所引种,极大提高了东北地区的农业水平。

  其中贡献最大的莫过于水稻的大规模种植,“卢城水稻”便是其代表。卢城,亦作卢州,今吉林省和龙市一带,这里气候适宜,水源充足,是渤海国水稻主产区。而根据在上京城遗址发现的水利设施遗址,渤海国可能还把水稻产区扩展到了的北纬44°左右的区域,这在古代的农业土地开发历史上也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良马亦是渤海国一大特产。渤海人长于养马,尤其以率宾府培养的马匹最为优秀,称“率宾之马”,后来成为了辽国的战略物资,千金不易,可见其特色。除良马外,渤海国人也很擅长养猪,“其畜宜猪,富人至数百口”,因此养猪业也成为渤海人主要的家庭副业,尤其以西部鄚颉府圈养的最为之名。猪还被渤海人广泛地用于祭祀,能从很多渤海国的遗迹房址中发现被埋葬的猪头。

  总之,和刻板印象中主要以渔猎采集为生的东北政权不一样,渤海国是一个经济结构相当多样化,而且在农业生产的很多领域都有独特造诣的王国。他们不仅成功定居在了东北亚,还进化出了适应当地情况的生产模式,开了东北大型农牧业生产的先河。

  3、东北亚丝绸之路

  然而虽然成功立国,并且确立了自己的农业基础,渤海国在当时的东北亚毕竟还是一个尴尬的新生事物。公元8世纪初,仍然需要向外扩张的渤海国与唐朝、新罗都多有龃龉,随时有像当年高句丽一样被两面夹击的危险。日本,成了渤海国唯一的选择。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孤悬海外的日本尚无法对东亚大陆的事务造成干预。

  但以遣唐使为代表的日本对唐朝的交流和贸易却并不少见。由于横渡东海需要深入大洋,极为危险,所以日本船只往往选择沿着近海西渡,作为中介点的渤海国就显得很重要了。渤海国作为中介方,常常协助日本遣唐使、僧侣的入唐和归国,此外还多次承担唐朝与日本之间的书信、货物转呈工作,以此在局势紧张的东北亚找到一个盟友,让唐朝和新罗有投鼠忌器之感。

  而他们开辟的海路,便是在向西的海陆两条丝绸之路外,第三条向东的丝绸之路。唐人贾耽在其所著的《登州海行入高丽渤海道》中,详细地描写了这条水路的前半段:以唐朝的登州港为始点,经过庙岛群岛,到达现在的旅顺,随后沿着辽东半岛东海岸东行,直至鸭绿江口。在此可分两路,一条路称作“鸭绿朝贡道”,只需溯江而上,沿着鸭绿江航道北行直抵渤海国中心;另一条路被称作“高丽道”,沿朝鲜半岛的西海岸航行,直至现在的仁川海域,随后朝东南前行,到达新罗王城。

  接着从渤海国去往日本的路线,主要有两条,一条是从南海府出发,沿着朝鲜半岛东海岸横渡朝鲜海峡直抵日本九州的博多。另一条则从盐州出发,横跨日本海,从日本的能登、加贺一带登陆。而籍由给日本使者打点关系的名义,渤海国也在唐朝中原成功找到了自己的市场。包括貂皮在内的各类毛皮、人参、松子、马匹、水产品、以玳瑁盏为代表的各类手工业制品等是渤海国主要出口商品,唐朝在登州也专门设置了和渤海国进行商业贸易往来的“渤海馆”。

  而唐朝生产丝绢布帛的淄青镇,通过和渤海国进行马匹贸易,使得淄青镇在李正己主政时期实力大幅上升,是大名鼎鼎的“河朔三镇”之后的“第四镇”,史称“货市渤海名马,岁岁不绝”。这便是渤海国的鼎盛时光。

  由于渤海国所遗留下的文字文献并不算多,所以渤海国后期衰败的具体过程仍然是个谜。但可以确认的是9世纪中期开始,渤海国国力逐渐走下坡路,甚至无法开始控制周边部族,最终被辽国所灭。

  气候上的变迁是一个可能的解释:公园8至9世纪,东亚正处于气候温暖、降水丰富的一个时期,这与以农牧业立国的渤海国的鼎盛时代正好重合。而随着9世纪以后气候逐渐寒冷,农业生产效率也会大大受到影响,很有可能最终引爆了渤海国的统治合法权危机。一个海东盛国,就这样无声地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里。

(声明:文章内容来源网络,非本站立场)

上一篇:为何历史上唐宋朝名臣多贬于海南?

下一篇:大唐神策军:本是边军却成了禁军 ,为何从百战精锐变得不堪一击?

请遵守法律法规,文明发言,积极发表您的知识与见解。
昵称 * email 主页 验证码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吧。
推荐阅读
QQ:3139014314  |   地址:GUANGDONG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