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人:没有他,中国的文坛将失去一颗璀璨的明星;没有他,中国的传统文化将减少很多豪迈的气息;没有他,唐代文化将失去很多的魅力。他,就是李白。文明的传承依靠文字,而创造一个时代最优美文字的毫无疑问是诗人,所以,我们讲开元年间的唐朝文化离不开这些诗人。李白是唐朝第一诗人,这一点毫无疑问。 李白留给我们的那些诗句向我们展现的是一个性格豪迈、才高八斗、胸怀天下的男人形象。今人总喜欢用自己的思维模式去揣摩古人,李白是不是终其一 生都是这样一颗耀眼的明珠,始终被唐人景仰、被人们传颂呢?其实,李白的一生颇为坎坷,他的胸怀抱负,他的才气与他的境遇相比十分不匹配,他受制于那个时 代。也许正如世人所形容的,他是天上的谪仙,本不该属于这个世界。 对于李白,我们可谓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他的诗歌,中小学生谁不会背几首李白的诗歌呢?陌生的是他的生平、他的愤懑,以及他诗歌背后的故事。若让我们用一两讲就说清楚李白的一生是不现实的,所以我们就集中围绕他一生中的一些问号来讲述。 谜团一:李白的外貌是怎样的? 对于这样一位飘逸潇洒的诗人,人们想象中的他应该长得颇有灵气,颇有点仙风道骨才好。李白正是这样一个人。目前,史料中并没有什么可信的关于李白的画像流传下来,比较常见的出自明人《历代古人像赞》的那张画像,也并没有什么可靠的依据,纯属想象。我认为,真实的李白可能比这个画像还要更有灵气。 见过李白的人都说他的眼睛炯炯有神,比如魏颢的《李翰林集序》说他“眸子炯然,哆如饿虎”,也就是说,李白的眼睛炯炯有神,像饿虎一样。崔宗之的《赠李十二白》说他“双眸光照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李白是个眼神非常灵动,看起来很机智的人。至于他的身高,他在《与韩荆州书》中说:“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据此推测其身高大约在一米七以下,这个身高在唐朝算是个高个子。 谜团二:李白为何不参加科举?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一大创举,甚至对全世界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法国大革命前夕,那些启蒙思想家对中国的科举推崇备至,因为它打破了贵族对政府的垄断,使所有人都获得了参加政治活动的权利。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讲科举制也是现代文官制度的基础。 科举制起自于隋,大行于唐,尤其是武则天和唐玄宗时期,参加科举已经日渐成为知识分子重要的仕途门径,全天下的知识分子无不以考上进士为荣耀。 唐代进士科科举考试主要是考经学和杂文。杂文即文学作品,李白文采甚高,这对于他来说应该是优势。而且唐代科举不实行糊名,也就是说考卷上考生名字是不用 遮掩的,考官对考生的信息一目了然。也正因为如此,考生在科举前有没有社会名望是很重要的。所以当时的很多考生考试前常常去考官家呈送自己得意的文章,期 待留个好印象,这也就是所谓的“行卷”。李白诗名远扬,社会名望大,朝中很多人都知道他,这对于李白来说也是个优势,那么为什么李白不参加科举呢? 这不是李白不愿意,而是他没资格。关于李白的家世,目前历史学界还没有定论。李白家族的身份,其家族为何流落到西域碎叶,李白是不是出生在碎 叶,甚至他是不是有外族血统,都是众说纷纭的。这些问题我们暂且不去追究,单说李白家以何为业这一点。在李白小时候甚或是出生前,李白家就已经从西域碎叶 迁居到了四川江油。西域农业不发达,最发达的是商业。而且古时重农抑商,商人往往被视为游手好闲者,被士大夫们瞧不起,加之李白对自己的家世讳莫如深,只 说父亲督促其读书云云,因此学者们认为李家是以商为业。另外,李白很有钱,那时有钱人要么是官,要么是商人,李家肯定不是官,那么是商人的可能性就极大 了。李白终生不参加科举,估计就是受到这个家世的拖累。《唐六典》规定:“凡官人身及同居大功已上亲,自执工商,家专其业,皆不得入仕。”《旧唐书》卷四 三《职官志》也说:“工商之家,不得预于士。”意思是商人家的孩子和商人近亲,皆不得入仕。这样李白便没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了。他最后当了翰林待诏,还是 皇帝特批的。 谜团三:李白小时候真的有铁杵磨成针的故事吗? 我们从小就听过一个故事,说的是李白小时候不认真读书,逃学回家的路上遇到一位老婆婆,老婆婆正在溪水旁磨一根铁棒,李白好奇,就问老婆婆: “您磨这根铁杵干什么?”老婆婆回答说:“要磨成针。”李白笑问:“这要磨到何时啊?”老婆婆回答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个故事一直被中国的 家长和老师用来激励小朋友踏实学习,踏实做事。 可是这个故事究竟是真是假?现在看来虚构的可能性比较大。铁杵磨成针的故事见于宋代的《锦绣万花谷》,说眉州有个地方叫武氏岩,位于象耳山,李白读书未成路过那里,之后就是刚才所讲的故事。后来这个故事又同时被《方舆胜览》《山堂肆考》等书记载。但为什么这个故事值得怀疑呢? 首先,李白自己没说过这件事,也不见于李阳冰、魏颢等人的记述。他们和李白同时代,很熟悉李白,也热衷记载关于李白的事迹,却均没有涉及此事。 李白对自己少年时的经历也是津津乐道,比如在哪座山学习,跟谁学习,他小时候有什么爱好,再比如他记述过自己少年时是养鸟高手,曾散养了一千多只鸟而且都 听他指挥,当地长官都慕名前来参观云云。如此津津乐道自身经历的人却未曾提及这么励志有趣的故事,这着实令人怀疑其真实性。 其次,李白少年时没有到眉州学习的记录。他的家乡是四川江油,早年在江油大匡山一带学习,宋神宗期间的一块碑《敕赐中和大明寺住持记》记载李白 在县里当过小吏。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李白说自己曾在“岷山之阳”学习,据推测岷山指的应该是青城山。而《锦绣万花谷》说他在眉州象耳山学习过,却不见 有史料记载。 根据以上推测,所谓铁杵磨成针的故事可能是后人编造的。李白是名人,给名人编段子是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的一个“爱好”。而且这个故事很励志,也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戒躁的价值观,所以此故事便流传至今了。 谜团四:李白有怎样的胸怀抱负? 李白的胸怀抱负其实和当时多数知识分子没什么区别,那就是想当一个匡扶天下之人。李白是绝不甘心于碌碌无为的,曾有朋友劝他隐居,但是他不肯,他不要出世,而要入世。而且李白有着强烈的当官欲望,他说:“欲献济时策,此心谁 见明。”(《邺中赠王大》)“济时策”就是安邦定国的政策方针,可见李白怀揣着一个得登相位的理想。为了得到权贵的赏识李白也曾请托他人;在得知皇帝召他 入京时他也曾欣喜若狂,写下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诗句;后来被免官也曾垂头丧气。因此,李白的胸怀抱负与当时那些汲汲于功名的知识分子 没什么区别。 尤其是李白自己才高八斗,当时就诗名满天下,备受世人欣赏,他也因此更渴望在官场上能有所斩获。但是现实很残酷,他一生所获得的最高职位就是翰林待诏,而且也仅是个陪皇帝吟诗作赋的闲职,与后世位高权重的翰林大学士有着天壤之别,所以他很失落。 我们能否就此说李白是羡慕权贵之人,从而降低对他的评价?其实,李白追求当官无可厚非。古代社会,人生出路很狭窄,若想安邦济民、有所作为,除了当官别无他途。不像现代社会,要想对社会做出贡献,途径 很多,你可以当公务员,可以经商,可以办实业,可以当科学家,可以当教师,可以当一个优秀的工人、农民。所以李白积极谋求官位的举动无可厚非,反倒是他具 有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当然,也正是这个抱负导致了李白人生的失意,他注定不属于官场,所以在这一领域可谓处处碰壁。这也注定了他的悲剧。后面我们会涉及这一点。 谜团五:李白有什么样的性格? 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李白是一个外向型性格的人。首先,李白口才好。崔宗之夸赞李白口若悬河,令人绝倒。李白自己也记载了堂弟李令问他的话:“兄 心肝五脏皆锦绣耶?不然,何开口成文,挥翰雾散?”(《冬日于龙门送从弟京兆参军令问之淮南觐省序》)兄长啊,你的五脏六腑是不是锦绣堆成的啊?不然怎会 出口成章、文采飞扬呢?李白听闻很是得意,专门把这段话记录了下来。 其次,李白爱喝酒。有关李白爱喝酒这个特点,可谓妇孺皆知,我不再赘言。这里要强调的是:喝酒成就了他,没有酒量也就没有那么多文采飞扬的诗句;喝酒也害了他,这使得他仕途充满坎坷。 再次,李白轻财重义。有学者认为李白家是商人家庭,可能比较富裕,李白出川之后云游天下,曾经在短时期内花光了三十万钱,开元中期一斗米十三 文,那么三十万钱可以买米两万三千斗,可见其当时极尽阔绰。但李白绝非奢侈浪费、挥霍无度的富二代,他乐善好施,轻财重义,据他自己说,凡是看到有才气的 落魄公子,他都要周济一把。终其一生,李白始终把金钱看得很淡,这也就解释了他的千古名篇《将进酒》里的那段话:“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 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您不要以为李白这是把自己的马和裘皮大衣拿出去换酒,他卖的是主人元丹丘家的马和大衣:主人你为什么说没 钱了啊?这不是有五花马、千金裘吗?叫你家小儿拿出去换酒吧!放在今天您可能觉得李白脸皮真厚,其实,那个时代文人间讲究的就是视金钱如粪土,至少有追求 的文人是这样的,所以对于李白和他的朋友们来说,卖谁的东西并不重要,这就是轻财重义。 另外,李白身上还有侠气。李白曾在诗文中多次提到自己练剑,而且据说他还杀过人,并且自称行侠仗义。《李翰林集序》说他“少任侠,手刃数人”, 意思是他青少年时曾经杀过几个人。李白自己写的《侠客行》也曾说:“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李白虽然没有明说这位侠客是他自 己,但是这很有可能就是在描述他自己的青少年时代。但问题是李白真的杀过人吗?他若杀人官府为何不追究呢? 这件事扑朔迷离,没有明确的史料来证明。《李翰林集序》的作者是魏颢,文中有关李白生平的内容都是来自李白的自述。所以这究竟是确有其事,还是 李白的夸大,已经无从知晓了。即便确有其事,大概也是事出有因,因为李白自称“任侠”,这个词常见于史籍,扶助弱小、见义勇为叫作任侠,李白所杀之人极可 能是地痞、恶霸甚至强盗,否则他也不会如此大张旗鼓地宣扬,官府没有将其治罪,也许也是因为李白杀人属于见义勇为,所以网开一面。 当然,这只是推测,因为找不到其他史料来佐证此事,只能存疑。但是李白对此事如此津津乐道,可见其身上的确有很强的任侠作风。除此之外,李白还 是个道教徒,崇尚道教。这大约与他的生长环境有关。李唐王朝尊奉道教为国教,而李白的家乡蜀地又是道教色彩很浓厚的地区,所以他自小就信奉道教。《李翰林 集序》记载他成人后曾受道箓于齐地,有时还穿着道服。他的诗歌里那股玄远缥缈的道家思想就是道教对他的影响,甚至他名字就带一股仙气。根据他的同族李阳冰 为他撰写的《草堂集序》记载,李白母亲怀他时曾有长庚入梦。长庚就是太白星,即金星,五行当中金对应五色中的白,而长庚又名太白,所以他名白,字太白。也 就是说,李白还没出生就已经跟神仙信仰密切相关了。很多人都把李白叫作谪仙,意思是天上被贬到人间的仙人,可见李白身上的确有一股仙气,气质也自然令人印 象深刻。 谜团六:李白的婚姻状况究竟如何? 婚姻家庭对于一个人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我们中国也经常讲一句话:“家和万事兴。”要想干成事业,家庭内部的和睦是相当重要的。那么李白有怎样的家庭生活呢? 可以说,李白的婚姻不可避免地受到他内心诉求的影响。李白内心诉求什么呢?即通过婚姻为自己的仕途打开道路。《李翰林集序》称,李白一生有过四段婚姻,其中有两段在当时来说算是正式的,两段非正式的。 1.第一段婚姻 入赘许家李白在二十五岁左右出川,开始了自己游历天下的历程。他的家乡山清水秀,是个好地方,但李白有着雄心壮志,小小的四川盆地已经容纳不下 他,所以他要进击天下,用自己的才华建功立业。李白一直很欣赏汉代司马相如的文章,看到司马相如盛赞云梦泽,便慕名前去游览。云梦泽位于江汉平原,李白到 了位于今湖北境内的安陆,恰逢前任宰相许圉师家招上门女婿,李白就来到了许家,娶了许圉师的孙女为妻。这位许圉师曾在太宗和高宗时期为官,此时已经去世 了。 李白为何要入赘许家呢?毕竟,那个时代盛行大男子主义,虽说唐朝妇女地位高,却也是男权社会下的高。在男权社会里,入赘被看作丢人的事情。而且李白家境甚好,入赘也一定不是经济原因。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我认为李白极有可能是想依靠许家的实力帮助自己实现抱负。身为商人子弟,李白在政治上没有任何背景、靠山,而许家作为前朝宰相家,名望和人脉资源是有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李白入赘到了许家。 许氏应该是一个比较贤惠的女性,而且两人的感情还是相当不错的。后来李白周游天下的时候,屡次提起夫人挂念他,催促他回家。他们生了两个孩子, 女儿叫平阳,儿子叫伯禽,乳名明月奴。虽然入赘许家,但李白内心还是很不安,所以他写诗说:“遮莫姻亲连帝城,不如当身自簪缨。”(《少年行》)体现出他 内心深处还是希望通过个人努力换取功名,而非依靠姻亲。李白和许氏的婚姻维持了十年左右。后来许氏在史料中消失了,只有李白带着一双儿女迁居到今天山东境 内的记载,那么许氏去了哪里?估计是去世了。有人会质疑说,既然去世了为何不见李白写悼亡诗呢?古代诗人每逢亲人病故不是往往有悼亡诗的吗?这个也不奇 怪,李白一生著作颇多,但是流传下来的诗歌只有九百余首,有很多都亡佚了。而且整个唐朝都是如此。主要原因是唐代的印刷术还未普及。清朝编纂《全唐诗》, 费尽心力也不过搜集了不到五万首诗,其中还有一些是伪作。唐人三百年就写了这么一点诗,平均每年不到两百首?这恐怕难以令人信服吧?所以说李白不可能不写 悼亡诗,只是没流传下来而已。 2.第二段婚姻:结识刘氏 许家看起来没能给李白带来实质性的帮助。李白带着儿女来到兖州郡瑕丘城,此处距离曲阜很近。在这里他又和一位姓刘的女子结识,然后住在了一起,这极可能是非正式婚姻,所以《李翰林集序》描述这段婚姻时没有用“娶”字。 这段婚姻后来是不欢而散的。刘氏与李白之间看起来感情并不好,而且刘氏极有可能瞧不起李白。因为那时候还盛行官本位主义,做官是最高追求。刘氏见李白迟迟当不上什么大官,便开始着急了,大概没少夹枪带棒地嘲讽李白。 李白后来接到皇帝诏书,让他入京担任翰林待诏的时候曾经写过《南陵别儿童入京》这样一首诗: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这里面用的典故“会稽愚妇轻买臣”很明显是影射刘氏。“买臣”指的是朱买臣,西汉吴人,家贫却心气高,其妻经常嫌他不务正业。一日,朱买臣一边 担柴走路一边高歌,妻子觉得十分羞耻,不断制止,朱买臣不听,妻子求休妻。朱买臣说:我年五十当富贵,今已四十多了。你不要着急,我会给你富贵的。妻子怒 曰:像你这样,早晚一起饿死在沟里,谈何富贵!于是朱买臣被迫放其妻离去。妻子再嫁,有一次偶然在墓群中看到朱买臣背着柴草,见其可怜,便与现任丈夫一起 招呼朱买臣吃饭。 后来朱买臣因献计灭东越国受到汉武帝赏识,拜为会稽太守。朱买臣怀揣太守印回归郡邸(即各郡在长安的办事处,主要供上计吏使用)。朱买臣落魄时 曾经在此蹭饭,所以群吏均看不起他,无人搭理,自顾自地吃饭。朱买臣也跟着一起吃饭,偶然露出印绶,有小吏看见大惊,于是报告掾吏,那些高级官吏一听哈哈 大笑,都认为不可能。但是又不放心,所以派人去验看,发现是真的太守印,举座震惊,全体推挤着在庭院中列队拜谒新太守。 后来朱买臣威仪赫赫返回吴地,当地官员发动百姓清除道路以示欢迎。朱买臣看到被征发的民夫中就有前妻及其现任丈夫,于是将他们带入府邸并给予酒食。一个月后其妻自杀。 这个故事中朱买臣的所作所为是不值得提倡的,很明显是杀人不用刀,他这是对他妻子在其困苦时离他而去表示不满。而李白呢,在这首诗里用了这个典 故,很明显是以此来影射刘氏,可见刘氏大概没少抱怨李白。相比之下,第一段婚姻中的许氏对李白更多的是关心爱护,所以这第二场婚姻对于李白来说实在是失败 的婚姻。 后来两人虽然离异,但是刘氏也不是省油的灯,很可能散布了不少有关李白的流言蜚语,让李白很生气。他写有一首《雪谗诗赠友人》,里面说:“彼妇 人之猖狂,不如鹊之强强。彼妇人之淫昏,不如鹑之奔奔。”这是借用《诗经》里的句子,意思是你们不要听那个淫昏妇人的谗言。这首诗常被人用来证明李白遭遇 过杨贵妃的陷害,尤其是“淫昏”二字,被认为是讽刺杨贵妃与安禄山之间的绯闻,但是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指出,此妇人指的是刘氏,刘氏与李白离异后,曾在李 白友人处播弄是非,这首诗就写在此时。 后来李白可能还曾纳妾,这是第三段婚姻,但是唐人眼里纳妾不算结婚,而且这个妾有可能不久就去世了,因此连姓氏都没留下来,魏颢在《李翰林集 序》里只简单地用了“鲁一妇人”这样一句话。这个妾为李白生了一个男孩叫颇黎,这是个乳名,颇黎就是玻璃的意思。唐代烧制玻璃的技术很不发达,玻璃器皿被 视作宝器,所以给孩子起这个名字是把他当宝贝看。 再后来,李白还迎娶了一位妻子宗氏,这也是李白的最后一段婚姻。此时是李白离开皇帝身边,离开京城比较落寞的时候。宗氏是唐中宗时期宰相宗楚客的孙女,也是个识大体而贤惠的女子,但李白的胸怀抱负、宗氏的出身决定了两人婚姻也并非一帆风顺。 (声明:文章内容来源网络,非本站立场) |
下一篇:辩机和尚和高阳公主的风流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