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畅销小说《盗墓笔记》改变的网络剧,引发众多粉丝追捧,加上小说之前的热门状态,可见大家对“盗墓”既惊险刺激又充满了未知神秘的行当相当感兴趣。现代人盗墓拥有高科技的装备,那么,古人是如何盗墓的? 在史书中,被记载的盗墓者多是声名显赫的人物。无论是在古代还是近代,大凡盗墓者,都可以分为官盗和民盗。像项羽、董卓、曹操,还有那个臭名昭着的东陵大盗孙殿英,都是动用大批士兵明刀明枪地大肆挖掘古墓。他们除了取走里面的宝物,还要毁坏掉墓葬建筑,这种人通常被称为官盗,带有典型的军阀流氓特征。 除了这些明抢的,就是“暗偷”的民盗。民盗大多是来自民间的一些人,以各种方式偷偷挖开古墓,盗取财务,大发横财。这些人有时候会结伴而行,大多会在行动前从史书、地方文献或者民间传说中寻觅出古墓的踪迹。然后就会去查看地面的封土形状来判断墓葬的级别和年代,再之后就是靠经验和工具进行盗墓了。 古代中国人相信死亡并非是生命的终点,死去的人只是进入另一个世界。因此古人,不管贫穷还是赋予,总希望死后能带走一些随身物品或者是财宝器具,方便他们在另一个世界继续享乐。越是地位崇高、家庭富裕的人,他们的墓葬随葬品就会越多。厚葬,已经成为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文化风俗。 恰恰是这些财富,吸引着那些企图发死人财的人。达官贵人在修建自己的墓葬时,也是处心积虑防止盗墓者。盗墓与防盗几乎如影随形,寸步不离。盗墓最早在什么朝代出现,至今已无法考证,从史书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周朝时期就已经非常普遍了。在《吕氏春秋·安死》中有一段描述战国时期的民众生活的文字:“君之不令民,父之不孝子,兄之不悌弟,皆乡里所釜?而逐之,惮耕稼采薪之劳,不肯官人事,而祈美衣侈食之乐。智巧穷屈,无以为之。于是聚群多之徒,以深山广泽林薮,扑击遏夺,又视名丘大墓葬之厚者,求舍便居,以相相之,日夜不休,必得其利,相与分之。”意思是说,君主的不良百姓,父亲的不孝儿子,哥哥的不听话弟弟,都是乡亲邻里排斥驱逐的人。这些人厌恶耕种的辛劳,不肯管理人事,而追求华衣美食来享乐。当投机取巧的心思用尽之后,就会聚集众多人,依靠深山、湖泊、密林和沼泽,进行偷袭和拦路抢劫。他们还查看名山丘陵中的殡葬厚重的坟墓,找房子在附近住下,每天日夜不休的挖掘这些坟墓,一定得到了所想要的好处共同分赃。如此看来,当时盗墓的盛行已经成为一种风气。 一边是盗墓,一边是防盗。一边是为了利益和生命安全,盗墓技术不断精益求精;另一边是为了防盗,费尽心思把墓葬建造的真假难辨、机关重重。这样的博弈一直持续了几千年,仍然经久不衰。 中国古代的盗墓贼,从地区上分,有南派和北派两类,以长江为界限。北派中还分出了洛阳帮和关中帮等派别,南派中分出了长沙帮和广东帮等,各帮派都有自己的“活动范围”,帮外的人很难进来。一般情况下,各帮派之间互不侵犯,各自做各自的。 对于北派来说,是以其“功力”见长,比如盗洞打在何处,是棺前还是棺尾,挖掘时要挖成什么形状,是方洞还是园洞都十分讲究和诡异。方口形的盗洞是北派所创,在陕西关中地区的黄土地上比较多见,圈内多称为“关中式盗洞”。北派的盗墓贼在工具的使用上也依然很讲究,比如洛阳铲就是北派盗墓贼发明的。 据现代考古发现,安阳殷墟的殷商王陵区,西区大墓8座,东区大墓5座都不止一次被盗,残留遗物极少。参加发掘的考古人员记述道,早期盗墓者对墓室位置判断极正确,他们会在墓室的正中开一个圆形的大盗坑,坑口紧贴着墓室四壁。这个盗坑会直达墓室椁顶,此时墓葬内的椁室尚未腐朽坍塌,盗墓者可以直接进入其中,把室内的财物席卷而去。 北派的一些盗墓贼还会在墓周边地区以不同理由盖房子来掩人耳目,然后从屋子里挖地道通向墓室。他们基本都是夜间行动,外人很难察觉。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卷九《如是我闻三》中,就记录了用类似手法盗墓的故事:“康熙中,有群盗觊觎玉鱼之藏,乃种瓜墓旁,阴于团焦中穿地道。”这里面所说的“团焦”也就是乡村瓜田中搭建的圆形瓜棚,这类都属于“墓冢盗”们使用最多的经典性方法。 不过不是所有的墓葬都能在旁边盖房屋或者瓜棚的,一旦发现墓葬中有重宝但是附近的环境又不适合搭建遮掩物时,盗墓者甚至会采用迂回的战术,在相对比较远但更为隐蔽的地方下手挖井,然后顺着井再斜着挖,直到通往墓室。这种方法费时费力,没有一定的耐心和体力毅力是坚持不下来的。有时为了避开人群,甚至要远出几公里地,工期可能达半年甚至更长。然而,一旦成功,收获也足够其后半辈子的享乐了。 与北派不同,南派以“巧技”见长,大多都是靠自己或是祖传的经验,结合所掌握的理论研究知识探穴盗宝。南派的人十分擅长于古代的风水知识,相对于北方人用的洛阳铲,他们更善于使用“望”、“闻”、“问”、“切”四法,这个方法是南派中长沙帮盗墓贼所总结,属于惯用手段,当然也算得上是南派的绝技。 “望”也就是望地形和风水。盗墓贼凭借自己的经验和风水知识,每到一处,先查看地势。古代墓葬由于年代久远以及墓葬风格等原因,在外型上很多已经和自然的平地、山丘、土坡混杂在一起了,行外人即便每天走在墓上也看不出来。但是道行深的盗墓者在几公里外就能看得出来,这主要是因为古墓在建造时多依据风水布局。只要是真正的风水宝地,一般都会有大墓葬的存在,而且墓葬的规格也肯定特别高,陪葬的宝物自然也是既多且精,甚至是无价之宝。用这样风水之术来预测地面有无标志墓葬,几乎是出手必中。 “闻”顾名思义就是嗅气味,借此来搜寻墓葬的具体位置。盗墓者一般会听风、听雨、听雷,观草色、泥痕。在踩点的时候,如果发现了墓葬所在位置便翻开墓葬表面的土层,取一撮墓土放在鼻子下猛嗅,这样可以从泥土的气味中来辨别墓葬是否有被盗过,也可以根据土的成色来判断墓葬的大致时代。据说功夫好的人是可以用鼻子辨别出汉代墓葬与唐代墓葬的。 “问”也就是踩点了。一般这些盗墓者会假扮成风水先生或者相士,游走在会出现风景优美之地或者出过将相高管之处。这些人能说会道,善于察言观色,能与长者谈上话,在日常交流中探寻古墓的信息与方位。 找到古墓的具体位置之后,就要用到“切”了。首先是要找好打洞的方位,争取以最短的距离进入棺椁。深谙此道的人盗墓经验丰富,观察事物敏锐,常常是根据地势地脉的走向来判断椁室的位置,就如同给人切脉一样准确。其次是到达椁室内,凿开棺盖后,要摸取死者身上的宝物,从头上开始一直摸到脚。此时并不是瞎摸的,是要有技巧,确保不会遗漏财物。古人死后会在尸体的一些器官内放入玉器防止腐烂,盗墓者的这些细节都不可以放过。第三步就是用手摸触出土的文物了,凡事行内的高手所过手的文物不计其数,面对这些盗出来的宝物,有时并不需要用眼睛看,只要抚摸一下就可知源自什么时代,价值几何。 面对盗墓者的嚣张,古代人生前修建自己的陵墓时无不是费尽心思。古人防止盗墓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在墓内积石,这种形式多出现于东周到秦汉时期北方的大墓葬中。如在洛阳西郊一号战国墓中,在棺撑上下堆积了卵石和木炭,棺撑上部的石炭积成二层台,呈斜坡状。 二是用砖石等将墓室门封固起来,比如江苏徐州北洞山西汉早期崖洞墓,在其通道近往墓室门的地方,就以三列九块打消塞石和双列八块塞石堵塞,塞石能有七吨重。 三是将墓室修建在山中,隐蔽并且难寻。这在西汉时期的徐州地区和东汉以后的四川等地区比较流行。比如徐州铜山龟山二号崖墓,以两条墓道通入山中,山里面有墓室和排水系统。 四则是通过浇铜灌铁来固墓。《西京杂记》卷六中有这样的记载:“哀王冢,以铁灌其上,穿凿三月乃开。”考古学家也在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妻墓中,发现了铁水浇灌出来的铁门。 五就是我们熟悉的机关了,在一般大型的墓葬中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机关。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就记载,始皇陵中“令将作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一些帝王将相或富商大贾只要有条件,都会选择在墓中设立各种机关,令盗墓者命丧当场。 此外还有一些人会用“潜埋”的方法,也就是在夜晚中避开人群偷偷掩埋,或者修真假两个墓葬等等手段来防止盗墓贼。 盗墓实际上是盗墓者对死者的不尊重,对死者的冒犯。对于古人来说甚至是阴阳两隔的人的挑衅。在古代,盗墓虽然惊险刺激,却被历代王朝都治以重罪。然而,通过盗墓给自己到来的一夜暴富依然刺激着很多人,因此,盗墓者依旧在这条道路上“前赴后继”。 (声明:文章内容来源网络,非本站立场) |
上一篇:曾经在云南建立过的八大神秘古国
下一篇:盗墓世家老九门从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