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刻拍案惊奇》为拟话本小说集。明末凌濛初编著。于1632年(崇桢五年)成书刊行,与作者前著《初刻拍案惊奇》合称“二拍”。四十卷,每卷一篇,共四十篇,其中卷二十三《大姊魂游完宿愿,小姨病起续前缘》,与《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三相同,卷四十已亡佚,补录杂剧《宋公明闹元宵杂剧》以充数。作者自称系“偶戏取古今所闻一二奇局可纪者演而成说”,题材大多取自前人。该书的思想内容是比较复杂,但从总体上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兴的市民阶层的思想观念,其所提倡的传统道德中也有不可否定的健康成分。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较重要的影响。 《二刻拍案惊奇》共有作品40篇,但卷二十三《大姊魂游完宿愿,小姨病起续前缘》与《初刻拍案惊奇》同卷篇目相同,卷四十《宋公明闹元宵杂剧》系杂剧,故实有小说38篇。《二刻拍案惊奇》以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拟话本”形式,描写了众多引人入胜的故事,概括地说,该书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表现爱情婚姻和两性关系;二、表现封建官吏的思想行为;三、表现商人生活。 《二刻拍案惊奇》的思想内容和创作旨趣与《初刻拍案惊奇》一脉相承,反映明代后期市民阶层的社会生活更为广阔,凡是人伦道德的各个主题,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到了。同时,明末内忧外患纷起,社会矛盾更加复杂尖锐,这一状况,《二刻拍案惊奇》表现得也比《初刻拍案惊奇》更为充分,诸如贫富悬殊造成的心理倾斜,官僚腐朽造成的社会动荡,封建婚姻制度激起的青年男女的反抗,新兴商人阶层对士农工商四民秩序的挑战,淫靡世风膨胀起的人欲对天理道学的反叛等等,勾勒出一幅晚明社会日薄西山的惨淡图画。 概括来说,《二刻拍案惊奇》的思想内容是比较复杂的,但从总体上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兴的市民阶层的思想观念,其所提倡的传统道德中也有不可否定的健康成分,主流还是比较好的,如商人由厄运而致富,读书人由贫寒而成名;清官们断案如神,贪吏们枉法如虎;恶棍们奸淫揽讼,骗子们尔虞我诈;青年们怎样追求忠贞不贰的爱情,而封建礼教又如何制造婚姻悲剧,其中偶然有庸俗趣味的描写,如写得较为露骨的性欲,但正如《二刻拍案惊奇.小引》作者所说的,是“意存劝戒,不为风雅罪人”。虽然他在自己的作品中有时便做不到这一点,在作品但这一点也可以理解为“食色、性也”,亦可认为是作者重视人性,尊重人性的表现。至于猎奇之类,《初刻拍案惊奇.绪言》作者自言:“事类多近人情日用,不甚及鬼怪虚诞。正以画犬马难,画鬼魅易,不欲为其易而不足征耳。亦有一二涉于神鬼幽冥,要是切近可信,与一味驾空说谎,必无是事者不同。” 艺术成就上,一般认为比冯梦龙的“三言”不及。该书主要特色是将故事说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一方面,把简单的素材作艺术加工,另一方面,抓住小说的娱乐性,用奇异巧妙的情节,令读者产生了拍案叫绝,“拍案经奇”的小说,就是好的小说。“二拍”中情节曲折离奇,充满巧合的作品不少。人物刻画上,《二刻拍案惊奇》除了有传统的人物形象如帝王将相,王孙小姐或义士侠客外,特别引人注目的还有一大批商人,作者用肯定和歌颂的态度去写这一批以前被人看不起的人物,而且写得栩栩如生,有声有色,成为该书内容上显著的一个特点。此外,语言通俗简练;情节曲折起伏,扑朔迷离,然又合乎情理;人物内心刻划细致入微,艺术形象栩栩如生,历来评价甚高。 《二刻拍案惊奇》中的《叠居奇程客得助,三救厄海神显灵》、《硬勘案大儒争闲气,甘受刑侠女著芳名》、《同窗友认假作真,女秀才移花接木》、《李将军错认舅,刘氏女诡从夫》等篇较为有名。 (声明:文章内容来源网络,非本站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