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九门提督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职位,其掌管的步军统领衙门所承担的任务关系着皇帝的安全和政局的稳定。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甚至可以影响到皇帝的废立。唯其如此,九门提督在清代历次宫廷争权斗争中均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非满人、非心腹重臣,不能担任此职。 清代,京师内城共有城门9座,分别为:正阳、崇文、宣武、朝阳、东直、阜城、西直、德胜、安定。京师的卫戍、警备和治安保卫机构叫“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衙门”,通称“步军统领衙门”,长官简称“步军统领”,俗称“九门提督”。九门提督统领满、蒙、汉军八旗步兵和京师绿营的马步兵(即“巡捕营”),所部的具体任务是分泛驻守、稽查城门、缉捕盗贼、申禁巡夜等。 步军统领创设于清初,后经历了数次变迁。原来只统辖八旗的步兵营,到康熙十三年(1674),始兼提督京城九门事务(原由兵部管理),康熙三十年(1691),又兼管巡捕三营事务,官衔全称遂改为“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三营统领”。雍正七年(1729),官署定名为“步军统领衙门”,十二年(1734),在宣武门内京畿道正式建立衙署,9年后迁至北城帽儿胡同,又称“北衙门”(同为负责审案的刑部因设在南城称“南衙门”)。乾隆四十六年(1781),巡捕增设左、右两营,变成中、南、北、左、右5营,故该衙门的主官改称“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 九门提督负责京师的警卫、治安,初为正二品,嘉庆四年(1799)改为从一品。其统率的部队长期保持在3万人左右,且人员精干,装备精良。从机构、人员、职掌来看,步军统领衙门除衙门本部外,还下设八旗步军营、巡捕五营、内外城十六门管理机构和白塔山信炮管理部门。步军统领之下设有左、右翼总兵各一人,与步军统领同堂办公;八旗步兵营主要驻守内城,设有左、右翼尉各一人(秩正三品)。 巡捕五营分布于外城和四郊,总计23汛(每汛有官兵370人至580人不等)。中营驻扎于圆明园一带,由副将(从二品,隶属于总兵)一员带领,下分5汛;南营分防外城及南郊,下辖6汛;北营分防北郊,左营分防东郊,右营分防西郊,以上3营均各辖4汛。南、北、左、右4营设参将一人、游击一人。嘉庆四年,又添设左、右翼总兵各一人,左翼总兵节制南营、左营,右翼总兵统辖北营、右营。 顺治十年(1653),于白塔山(今北海琼岛)设置信炮5位,若京城发生暴乱、敌情、火灾、爆炸,则凭金牌“奉旨发炮”;内九门也各设信炮5位。白塔发炮,则九门信炮齐鸣。京城驻防官兵闻炮声后,立即分区集合待命。乾隆八年(1743),信炮及其管理系统移交步军统领衙门。 正是由于步军统领衙门所承担的任务关系着皇帝的安全和政局的稳定,可以说,九门提督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职位。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甚至可以影响到皇帝的废立。唯其如此,九门提督在清代历次宫廷争权斗争中均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清朝最高统治者对九门提督的人选极为重视,非满人、非心腹重臣,不能担任此职。 清圣祖玄烨在位61年,皇子间展开了激烈的储位之争。皇太子两立两废,争储斗争错综复杂。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1722年12月20日),康熙帝病危,是日寅刻(凌晨3点至5点),急召诸王子及理藩院尚书兼步军统领(即九门提督)隆科多至畅春园病榻前,谕令以皇四子胤禛即位。时胤禛正奉命去斋所致斋,准备代皇帝主持十五日的南郊大祀。当他闻讯赶到畅春园时,已是巳刻(上午9点至11点)。戌刻(晚上7点到9点)康熙帝去世,隆科多(胤禛的舅父)立即进言,让胤禛“先定大事”,再办丧仪。为防止发生变故,时任步军统领的隆科多立命铁骑四出,自十四日至十九日关闭京师九门,全城实行戒严,直至二十日胤禛正式即皇帝位,步军统领衙门才解除了京师戒严。 百余年后,清朝的统治早已进入衰世,内忧外患纷至沓来。一方面,国内农民起义烽火连天,太平天国起义席卷了东南半壁;另一方面,英法联军攻陷天津,逼近北京,咸丰帝的六弟恭亲王奕訢被授予钦差便宜行事全权大臣,留京负责与英法侵略军议和。议和期间,奕訢的主要得力助手是时任军机大臣、户部左侍郎的文祥。文祥还兼署步军统领,被委以办理城防、维持秩序的重任。但当时的权力中心位于被称为“行在”的热河(今河北承德),一切政令都由实际操控大权的肃顺等人发出。不久,步军统领一职就落到了肃顺集团的核心人物——郑亲王端华的身上。 慈禧太后一生中发动过两次政变,一次是“辛酉政变”,即联合恭亲王奕訢一举推翻八大臣辅政体制;第二次则是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发动的镇压维新派的“戊戌政变”。这两次政变都借助了由九门提督统率的禁军。 咸丰十一年七月,咸丰帝病死,载垣、端华、肃顺等八大臣受遗命辅政。当时肃顺集团与两宫皇太后围绕“赞襄政务”还是“垂帘听政”展开了激烈斗争。在这场你死我活的权力斗争中,“步军统领”一职显然又是势在必争的关键职位。由于谁也不能占据绝对优势,双方只能达成暂时妥协:九月初四日,端华让出步军统领一职,改由留守京师的瑞常担任,而端华则“暂署行在步军统领”,仍统率热河行宫的禁军。经过第一阶段的较量后,慈禧太后和奕訢决定回到北京后再发动政变。之所以做出这个决定,是因为热河行宫完全在肃顺集团的掌控下,而新任的步军统领瑞常则是由奕訢、文祥举荐的,这意味着京师的警卫大权回到了慈禧太后、奕訢集团的掌控中。果然,在回銮后的第二天,两宫与恭亲王便联手扳倒了以肃顺为核心的辅政大臣。 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光绪帝经慈禧太后同意,颁布了“明定国是”诏,维新变法正式开始。但是,维新变法的措施触动了守旧官僚的利益,慈禧太后随即加快了政变的部署。其亲信荣禄早在光绪元年(1875)就兼任步军统领,二十年(1894)再授步军统领,并任兵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至戊戌年四月二十七日,荣禄署直隶总督,几天后又任文渊阁大学士,节制北洋各军。慈禧太后又命刑部尚书崇礼接过步军统领的职务,指挥京师禁军,命怀塔布管理圆明园护军,派刚毅管理健锐营(常驻香山)。经过这番布置,慈禧太后已将京畿地区以及京师内外、宫禁要地的军队都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特别是新任九门提督的崇礼,素为慈禧太后赏识,是反对维新变法的清廷元老,他所指挥的京城禁卫军成了直接镇压维新派的刽子手。 八月初六,慈禧太后宣布重新“训政”,不经过军机处,直接给刑部尚书兼步军统领崇礼下达密旨,令捉拿康有为。时康有为已离京南下。八月初八,逮捕了杨锐、刘光第、谭嗣同,初九又逮捕林旭。同一天,慈禧太后向步军统领衙门发出“上谕”:“张荫桓、徐致靖、杨深秀、杨锐、林旭、谭嗣同、刘光第,均著先行革职,交步军统领衙门拿解刑部审讯。”也就是由步军统领衙门捕人,交刑部收监审问。在政变过程中,步军统领是镇压维新派的直接执行者。 (声明:文章内容来源网络,非本站立场) |
上一篇:皇太极宸妃海兰珠到底葬到了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