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宋体是一种采用宋体结构、楷书笔画的较为清秀挺拔的字体,笔画横竖粗细均匀,常用于排印副标题、诗词短文、批注、引文等,在一些读物中也用来排印正文部分。仿宋体被国家指定为机械制图使用的标准字体、中文打字机所采用的字模及电脑中使用的主要字体。仿宋体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应用极为广泛的一种字体,因其字体秀丽整齐,清晰美观,刚劲有力,容易辨认,所以为人们所喜爱。我们常见的各种展览会的前言、后语、说明文字及墙报、黑板报、书刊的注释,产品说明书也大都用仿宋体。特别是工程制图上国家规定的工程字体就是长仿宋体。 既名“仿宋体”,当然是仿照宋代的风格而制,但这并不是完全仿照宋代某个文士、书法家、名人的字体,而是直接仿照宋版书的雕版字体而来。那么,又为什么要仿宋,而不往前走,仿隋唐,或往后走,仿明清呢?仿隋唐,那时没有大规模雕版印制的书籍,在字样选取上样本明显不足;仿明清,则不如直接仿宋,因为明清的雕版字体大都是仿宋,或间接源自宋版书字体而创制。当然,仿宋的风气,还来源于宋版书本身的珍贵难得。 宋版书一页难求,早在明代就已蔚然成风。明代末年的藏书家毛晋,可说是宋版书价值发现的始作俑者,宋版书以页论价之风由此人始。于是,宋版书成为中国文化体系中的天价奢侈品。 当宋版书按页论黄金作价的社会风尚渐起,对宋版书的复制随之兴起。人们开始倾向于完全完整的复写制造,要求逼真到纤毫毕肖,要求不动分毫的形似与笔意流畅的神似相统一。这种艺术体系上的复制,转化为一种纯临摹式的技巧,在明清两代乃至递延到民国的印制工艺中,出现了“影宋”这一特殊的刻印门类。 实际上还是从两三百年来刻意“仿宋”者们的“影宋”工艺着手,并从中得到启发,清代末年,曾任西泠印社社长的丁辅之、丁三在兄弟决定广征宋版书籍,亲自仿写,刻制活字,然后拼版印刷。到1916年,这种经过两兄弟加工设计之后的楷体字,这种经过模仿欧体(欧阳询的书体)的统一改型的字体,由于字体原形均出自宋版书籍,他们将这一字体暂名为“仿宋体”。后来,丁氏兄弟在“仿宋”前边又加了一个“聚珍”的修饰语,称之为“聚珍仿宋”。“聚珍”就是活字印刷的意思,这始于清乾隆帝的称谓,也是认为“活字”一说不雅而替之以“聚珍”,“聚珍”有聚拢字模印就珍本之意。 1920年,“聚珍仿宋体”获得政府批文,成为中国第一个获国家认可的字体专利。1921年,中华书局并购了丁氏兄弟的聚珍仿宋印书局,正式收购了已铸成的头号、二号、四号,三号、三号长体夹注各欧体宋字共五种铜模铅字和已摹写样本陆续刻铸的顶号、初号、三号、五号及头号、四号长体夹注及长短体字及西夏字体共八种铜模铅字。紧接着,中华书局用“聚珍仿宋体”印制《四部备要》大型古籍整理丛书,全套丛书达到了一万一千三百零五万卷,分订为二千五百册;这套丛书的问世,更进一步扩大了“聚珍仿宋体”的社会影响力与品牌价值。随后,“聚珍仿宋体”铅字印制的各类图书、文件、名片,逐渐风行于中国各大城市。1929年,中华书局还将此专利输出至日本名古屋的津田三省堂;此后,东南亚各地的中文书籍印制,开始普遍采用仿宋体铅字印刷。 (声明:文章内容来源网络,非本站立场) |